冯煜芳,2017年新增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导弹专家、火箭军某研究院第二研究所所长,
少将军衔,曾获“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推进重大技术创新、自主创新,加强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这深刻揭示了未来军事竞争的本质,彰显了科技在战斗力要素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就要全面落实科技兴军战略,向科技要战斗力,通过科技创新实现武器装备的现代化,促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和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这些论述不仅为新形势下我军科技创新提供了遵循,更为我们科研人员开展攻关指明方向。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在过去的五年中,国家的创新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祖国的这些成就令我心潮澎湃、骄傲自豪。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是当前首要政治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对我们军队科研人员而言,不仅要在准确领会、吃透精神上下功夫,在维护核心、听从指挥上下功夫,更要在进入实践、推动创新科研上下功夫。唯有自觉把十九大精神作为推进部队科研院所建设发展的有力思想武器,才能让十九大精神在军事科研领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科技”“创新”成为高频词,寓意科技创新是场攻坚战,要围绕国家、军队重大战略需求,着力突破关键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
创新则生,守旧则亡。当前,世界正处在一个新科技成果井喷的时代,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人工智能等,均已在军事应用领域初露端倪,这需要军队科技工作者顺应形势、迎难而上,加强转化应用。
怎样真正实现科研创新上“弯道超车”?我感到,一定要牢牢抓住战略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把创新放在科研实践的突出位置,提高思想认识凝聚创新发展合力,聚焦实战要求找准科技创新方向,突出人才培养提升科研能力,围绕实践体系营造创新环境氛围,顽强拼搏、加强协作、攻坚克难,争取拿出更多更好的优质成果,提升科研创新对战斗力的贡献率。
冷静审视目前导弹武器创新研究建设发展状况,还面临很多困难。对我们而言,从事尖端武器研究就注定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不但要有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勇气,还要有甘于寂寞、“板凳一坐十年冷”的精神。这就更需要我们心怀“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担当,拿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劲头去勇于求索、再攀高峰。
科研工作需要有坚定的信念、执著的热情和忘我的精神。“科研工作没有八小时制”,这是我和团队成员的共识。导弹专家唐西生院士作为我的导师,年届耄耋,仍然能够和年轻人一起,奋斗在科研第一线,工作中很少有八小时的时间界限,更是我辈立足本职、奉献担当的典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自1987年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至今的30年军旅生涯中,我长期从事导弹某系统发展论证与作战使用研究工作。导弹武器事业是崇高的事业,因为他神圣的召唤,当年我选择“建功军营、献身国防”,全身心投入到导弹科研工作中。今时今日,我和我的科研团队一直以这八个字为科研初心,为不断提高我国导弹武器的作战使用性能砥砺前行。
国家强大,乃吾辈之责。使命如山,时不我待。在科技兴军的道路上,我们要用十九大精神作为指引,全面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意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只争朝夕、攻坚克难,尽快适应国防和军队改革大势,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使命任务,为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火箭军、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