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东方书店,最早创办于1926年,在西南联大时期,闻一多、汪曾祺、李公朴、林徽因等经常光顾。图为在原址复建、重新经营的东方书店。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又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让我们又一次领会:读书,世界就在眼前。
腹有诗书气自华
记者:品书香,可以养浩然之气;悟书韵,能够修从政之德。我们自古至今都是爱图书、爱阅读的民族,这是当之无愧的民族文化基因,结合多年学习、实践经历,您对此有怎样的观察和体会?
王杰:现在谷雨节气刚刚过,雨生百谷,这是非常温馨感人的画面。这幅画面不由人想起孔子带领一众弟子读书学习的场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中这一段叙事记载,非常生动活泼,只用寥寥数语,就勾勒出古代师生在一起互相切磋、学习的场景。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注重读书的优良传统,“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腹有诗书气自华”等古训名言,至今依然在不少中国人脑海里萦绕,甚至仍被不少家庭视为家教家训,寄寓着长辈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科技进步、文明昌盛的今天,读书不仅事关一个人的修养,决定一个人的最终高度,还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竞争力,也可以说,读书是一个民族复兴、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与以往相比,当前在我们国家,读书被高度重视,被大力提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指出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倡导全社会加强读书学习。
“全民阅读”目前已连续九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也已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内容。社会各界也纷纷开展各种读书活动,聚焦“党史学习”,引导学习“四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关注青少年、老年人等等,各类活动生动多彩,各种主题层出不穷。
比如,我们关注到,从4月18日的学术狂欢夜开始,商务印书馆准备了20余场线上活动,与广大读者一起读书。
商务印书馆,在读书人中一点都不陌生,这家创办于1897年的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而且商务印书馆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商务印书馆创造了很多“第一”,比如生产制造了中国第一部汉字打字机,出版中国第一部近代辞书——《辞源》、中国第一部规范辞书——《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则成为世界辞书销售之最,凡此种种。
我关注到,4月19日晚发布的2022年4月“商务印书馆十大好书”中,有一本《重塑田园: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农人返乡手记》。这本书聚焦24位新农人,图文并茂地呈现他们返乡创业、重塑农田的真实经历。只看到介绍这本书的几句话——“重塑田园,就是重塑时间。亲近土地,就是亲近我们自己”,就让人心中产生一种感动。
这是时代的进步,在图书里的缩影。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读书的途径和方式也越来越多,比如各种各样的电子阅读器,手机阅读App,还有一些听书软件,对眼睛不方便的读者也很友好。
在今天,我们几乎可以实现随时随地读书,这些都为全民阅读提供了条件,是时代进步带来的福利。
世界读书日,只有一天,但是我们读书却在每一天
记者:现在很多媒体平台推出许许多多的读书活动,比如由中华书局和桐乡市政府发起的“伯鸿书香奖”已连续举办五届,这样的活动在全社会数见不鲜。您曾担任《平“语”近人》思想解读嘉宾,您觉得包括《平“语”近人》在内的读书推广活动对于成风化人、凝心聚魂起到怎样的重要作用?
王杰:“伯鸿书香奖”是由中华书局、桐乡市人民政府联合发起的一项社会公益文化活动,今年是第五届。我作为一名学者,看到这样的文化活动,感到非常欣慰。比如获得今年组织提名奖的“向草原”助学志愿服务中心,这所助学志愿服务中心来自山东省淄博市,自2018年成立以来在课程设置和活动形式上不断创新,注重“教”“读”结合,定期面向牧区学生开展文化阅读推广。他们通过设置中华悦读赏析、中华传统神话故事、朗诵与表达、传统文化电影赏析等一系列文化课程,提供中华文化阅读书籍、开展“图书漂流”等多样阅读形式,以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拥抱传统文化。
世界读书日,只有一天,但是我们读书却在每一天,而且是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互动,正所谓“为学无间断,如流水行云,日进而不已也。”像中华书局“伯鸿书香奖”这样奖掖读书的活动,就好比三月天的春雨,能够催生万物。
总的来说,这些读书活动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引导,通过这些活动使人们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把年轻人吸引过来,让他们对读书有新的认可。读书有用无用,古人就曾争论过。早在先秦时代,孔子弟子子路就曾经提出过“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认为读书耽误事儿,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被孔子严厉地批评了。
两千多年过去了,读书的意义有增无减,这些流行的读书推广活动在人们都更追求快节奏的时代,正可以使人们沉浸身心、好好读书,从而更深地了解读书的魅力、体悟读书的力量,增强对读书的兴趣。
另一个是指导,因为读书既要讲究方法,又要有所选择,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多数人只知道前一句而不知道后一句,天下的书汗牛充栋,穷尽一生也读不完,因此还必须要会读书、读好书,这些活动可以给我们推荐更有价值的好书,比如像《平“语”近人》之类的节目就可以更高效指导我们的生活。还可以提供一些读书建议和方法指导,这些都可以提高我们阅读的质量。
读书是一件终生要做的事,全民读书的倡导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形成热爱读书的风尚,使全民读书在中华大地蓬勃开展,能够更好地传承中华文脉,进一步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用读书浇灌生命的沃土
记者:包括党员干部在内的广大读者群体,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这样才能使一切有益的知识、一切廉洁的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到我们的行为中。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追求,对于党员干部立身、处世、为政而言,有着怎样的积极影响?
王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自古以来,凡“仕者必为学”。孔子的学生子夏说,“仕而优则学”。意思是说,要当个好官、称职的官,就得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执政本领。《荀子》全书的第一篇就是《劝学》。荀子说,学者非必为仕,仕者必为学。学习不是为了当官,但要当个合格称职的官,就一定要学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精神力量。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安邦的重要思想资源。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思想智慧,值得党员干部去学习。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素养,需要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个重要的优良传统。
我讲一个亲身经历的事情,自2015年我和一众同仁倡导的“领导干部学国学全国行”活动第一站走进陕西省榆林市,至今已成功走进了全国十八个省市地区,为各地各级领导干部讲授《古代官德与干部修养》《国学智慧与为政之道》《传统文化与修身做人》等专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而且很多人在课后主动与我们探讨问题、交流体会,教学是相长的,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对我们研究者而言是重要的参考。因为只有知道广大党员干部的兴趣点和侧重点,我们的传播推广才更能有的放矢。
我们讲,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去实践的,换句话说,典籍中的道理,需要现代化表达,需要结合今天的实践更好传播和推广,只有落地才能生根。
党员领导干部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各项建设的推动者、领跑者。《学记》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君子在这里就是指为政者,党员干部要想起到切实的带头作用,化民成教,必须通过读书学习。
清代有位诗人萧抡谓,写过一首《读书有所见作》的诗,其中有这么几句:“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这几句诗通俗易懂,形象深刻。读书学习对一个人提升涵养和气质、开阔眼界和格局大有裨益,这个道理是不言而明的。
推斯言,我们应始终把读书学习与加强政德修养紧密联系起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积跬步至千里,汇细流成江海。
《大学》说“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党员干部不断读书学习,不仅是修养和责任,也是引领——引领更多的人来读书,用文化浸润整个社会,让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思想浇灌我们生命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