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21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上展出的列车模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全球首列全景观光山地旅游列车、国内首款TSI标准双层动车组、能抵抗高强度紫外线与极端高原气候的新型环保涂料、悬挂式单轨智能巡检车……一个个问鼎全球市场的尖端产品在这里展示,一项项填补空白的前沿技术在这里发布。
12月8日至11日,2021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在“中国电力机车之都”——湖南株洲举办。本届博览会以“智慧轨道、联通未来”为主题,800多家国内外企业参展,集中展示了全球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全产业链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
据介绍,中国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铁路电气化率目前均居世界第一位,可以说,轨道交通已经成为“中国速度”的象征,也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一张闪亮名片。那么,此次博览会有哪些看点、亮点?“中国速度”能否更快?其运行安全如何保障?未来我们将有哪些乘坐新体验?
1 激光清洗设备、永磁动力技术…… 装备更节能,服务“双碳”目标
在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展区,一段视频展示了如何利用激光进行车轴、车轮、电机等部件的脱漆、除锈和去油污,相比于传统的手工打磨等方式带来的粉尘、噪音等劣势,激光清洗更加绿色环保、更加节能高效。
“电机人工打磨,单人清洗一台设备可能需要四五十分钟,利用激光清洗技术20分钟就可以完成。”国创中心激光先进制造研究所经理杨帆介绍,他们研发的车辆轮轴激光清洗装备,可实现车轴激光无损脱漆清洗,不改变轮轴机加工痕迹,平均清洗效率提升50%、综合清洗成本降低20%。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创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刘友梅看来,绿色、智能是未来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轨道交通装备产品迭代速度加快,发展绿色环保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是未来轨道交通产业的必然选择。绿色节能技术正是国创中心攻坚的技术方向之一。
作为轨道交通行业首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该中心瞄准激光制造技术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维保领域的智能化应用,解决了传统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促使整个产业链更绿色、更节能。
除了激光清洗装备之外,国创中心还首次将激光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运用于轨道交通领域。据杨帆介绍,这项技术可突破传统设计工艺制造瓶颈,解决小批量零件低成本制造难题。以车辆受电弓上导向杆为例,采用3D打印一体成型,既能够保证性能,还能减重23%,并且强度是焊接成型的3倍多,使用寿命提高了5倍多。
展区内,国创中心还展出了碳纤维悬浮架、集成控制器、接触器数字化样机系统等,具有节能高效、轻量化特点的新产品、新材料。
绿色制造的领跑者、绿色生活的创造者、绿色发展的先行者是中国中车的发展定位。据中国中车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服务“双碳”目标,该集团将面向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技术链,全力推动节能低碳技术创新,加快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客车等绿色产品研发。
在中国中车展区,也有不少低碳环保产品展出。“这块区域展出的是低碳环保机车。这是混合动力调车机车、氢能源调车机车,这是DGTC-80型地铁探伤车、DJW型接触网检修作业车……”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室外展区展示的中国自主研制、首款出口欧洲的TSI标准双层动车组也是绿色、节能的代表。据介绍,该车采用轻量化设计,大量使用轻质、高强度、耐腐蚀的碳纤维等新型复合材料及具有环保性能的涂料,整车重量仅比单层车增重10%左右。
永磁动力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运用,不仅让轨道交通“加速”,也为“减碳”加速。
前不久,中老铁路开通,铁路上运行的复兴号动车组,搭载着由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研制的牵引电机和牵引变压器。经过10余年的技术研发和探索,中车株洲电机研制了2万多台永磁电机,其中许多正应用于我国高速动车组、地铁、机车等轨道交通之上。
按照“中国电力机车之父”刘友梅院士的说法,应用永磁牵引技术的城市地铁,节能率可达到35%左右。
2 自复位液磁断路器、不间断监测监控系统…… 运行更安全,乘客安心放心
12月9日,在博览会主题形象馆,不少参观者被一个通身绿色的“复兴号”列车模型吸引。
这就是“跑”在我国首条高原电气化铁路上、往返于拉萨至林芝区间的“复兴号”高原双源动力动车组。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款“复兴号”有内燃和电力双动力源,采用一体化设计,由内燃动力车、电力动力车和拖车组成,能够适应高海拔、长大隧道,“是高原上的‘明星产品’。”
高铁、动车是重要的轨道交通。除此之外,城市地铁、轻轨、有轨电车,以及磁悬浮轨道交通系统、跨座式轨道系统、悬挂式轨道系统等,均属轨道交通之列。作为全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株洲被称为中国“动力谷”。在这里生产的电力机车、城际动车组、城轨车辆以及轨道交通装备衍生产品,已出口到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日益加快,轨道交通也面临变革。
以高铁为例,人们对高铁的期盼是更快更方便更舒适。目前中国高铁运行最高时速是350公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那么,在350公里时速基础上,能不能再提速?回答是肯定的。
如何让高铁变得更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卢春房认为,有轮轨高铁提速、磁悬浮高铁、真空管道超高速列车三个途径。
提速背后,是科研人员对轨道交通安全运行的更多考量。
“中国动车组的运行是按秒计算。”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轨道交通安全技术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陈兰华表示,中国高铁累计运送旅客突破100亿人次,正点率持续多年达到99%以上。据不完全统计,自开通以来,中国高铁平均晚点时间不超过30秒。“速度快、正点率高、舒适度好,更重要的是,安全可靠有保障。”
在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展区展出的液磁断路器和复位装置,就是保障全自动驾驶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小部件”,目前已通过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和振动冲击、防火等型式试验,开始装车应用。记者了解到,液磁断路器主要为轨道交通车辆电气设备的控制电路提供过载和短路保护。在全自动驾驶系统中,针对部分影响车辆安全供电的断路器设置了自动复位装置,当断路器跳闸后,复位装置可远程控制自动快速合闸,确保全自动驾驶车辆可持续正常运行。
国创中心基础器件研究所所长黄志华表示,液磁断路器和复位装置的研发解决了自动驾驶车辆“大产品”受制于关键基础“小部件”的卡脖子问题。
指着台位上的低压电器在线监测系统,黄志华介绍,该系统能解决轨道交通车辆低压电器故障排查及检修的难点和痛点,采用自主创新研发的监测模组实现低压电器电参数实时在线监测,能在车辆正常运行时发现或提前预判低压电器故障,可极大提高轨道交通车辆的维保效率,有效保证车辆运行可靠性。
“高铁建设所用的材料、工艺以及制造,都是终身负责制。”陈兰华介绍。不仅如此,“一条高铁在开通运营前,列车已经在上面跑了4至6个月”。开通运营后,中心控制系统还会对每一辆列车的运行、供电、平稳程度等状态,以及车门、空调、电机等设备情况,进行不间断监测监控。一旦有紧急情况及时停车,保证列车安全。
“为国家负责,为人民负责。”陈兰华说,中国高铁已形成从项目启动、设计到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行试验、运营管理等各阶段的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体系。
3 全球首创的“智轨”、“划一划”便可改变明暗的智窗…… 乘坐更舒适,出行便利快捷
12月8日,与会嘉宾乘坐株洲智轨进入博览会线下展馆,体验国际领先的轨道交通技术。
这是全球首创的一种新型中轻运量轨道交通系统,形似地铁列车,拥有三节车厢,车内空间宽敞,可在站内随意换乘。一上车,不少嘉宾便打开手机,开启“拍拍拍”模式。
“智慧”“便捷”“高效”“享受”……这是不少嘉宾对这一新型交通工具的乘坐感受。而这正是智轨区别于传统公交车、有轨电车等交通工具的地方。
据介绍,今年5月,株洲智轨一期正式投入试运营。全电能驱动、虚拟轨道精确感知、列车全轴协同导向控制、半柔性路面结构……一系列前沿技术,让这辆车能够精准地在城市道路行驶,从而缓解城市交通运输压力。与传统公交车相比,智轨运量更大、准点率更高、舒适性更强。
事实上,当前,无论是城市轨道交通还是高铁等,除了更快速、更高效之外,更舒适、更便捷也是其受欢迎与否的重要评价指标,这是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决定的。
不少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针对此提出了系统解决方案。此次博览会上“C位”首发的全球首列全景观光山地旅游列车就是其中一例。
在博览会室外展区,12月8日正式下线的全球首列全景观光山地旅游列车吸引了不少参观者。这是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专为丽江定制的旅游观光有轨电车,车辆长34.5米、宽2.65米,满载可达到351人,将在丽江景区承担接驳专线任务。预计明年12月底前,游客就可以乘坐这款列车往返于丽江古城与玉龙雪山。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安全舒适、实用美观”植入车辆研发全过程,旨在给乘客以优质的乘车体验。记者发现,车辆的不少细节都体现了设计者在这一方面的匠心。比如,灵感来源于丽江美景——蓝月湖的梦幻蓝外衣,植入丽江文化“基因”的精美内饰,可根据日照强弱“变色”、兼具防晒观景功能的大型车窗,可适应小曲线且长大坡道的超强牵引铰接式转向架,等等。
在显示器件生产企业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展区,智慧调光窗和炫窗解决方案成为展会的“吸睛”产品。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它们具有控光、控温、防眩和隔绝紫外线等功能。其中,智慧调光窗采用染料液晶调光技术,乘客用手指“划一划”车窗,便可改变光线明暗。“就是通过触控调光窗上的光感传感器,调节光线透过率,主要应用于列车车窗。”炫窗则在智慧调光窗的基础上,增加了透明显示功能,可向乘客展示列车实时运行信息、轨道交通换乘信息、周边服务信息等。目前,这种智能窗已在京雄、京张等高铁以及北京1号线、深圳7号线等地铁应用。
“我们希望通过创新让未来出行更加智能化,也希望我们全新的产品和理念能够让出行变成一种享受,更加便利、舒适。”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刘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