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濯政溢彩文化,我们专注于党建文化、廉政文化、警示教育基地设计施工建设!
咨询热线:133-7178-9867010-6994 5568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资讯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北京濯政溢彩文化

手 机:133-7178-9867
电 话:010-6994 5568
邮 箱:zhuozhengyicai@qq.com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新华大街红旗大院

中国经济再交亮眼成绩单 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2.7% 从经济半年报看开局起步

发布时间:2021-07-16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2021年7月11日,辽宁沈阳,当天是“头伏”,市民走出家门,在位于东中街的夜市游玩、休闲、购物。夜市中的非遗等文化展区吸引大量市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1年7月11日,辽宁沈阳,当天是“头伏”,市民走出家门,在位于东中街的夜市游玩、休闲、购物。夜市中的非遗等文化展区吸引大量市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7月15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介绍202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32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7%;两年平均增长5.3%,两年平均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

  “十四五”开局第一个“半年报”表明:历经疫情“大考”的中国经济正在复苏路上逐季转好、稳健前行,显示出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说:“从各个方面的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得到了持续拓展和巩固,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加固,稳中向好。”

  中国经济复苏有何亮点?哪些结构性问题值得关注?经济未来走势会怎样?记者采访了有关经济学者。

  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9%,国民经济恢复的态势更加巩固,增长的趋势更加看好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新征程开启之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8.3%,取得开门红;行至年中,“期中卷”成绩单备受关注。

  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7%,两年平均增长5.3%,两年平均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5.5%,比一季度加快0.5个百分点。

  上半年,全社会货运量同比增长24.6%,两年平均增长7.2%;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6.1%,两年平均增长7%;起重机累计开机时长同比上升46%,各省份均呈现正增长……一系列指标,与中国经济的复苏曲线相吻合。

  供给端较快恢复。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两年平均增长7.0%。特别是行业增长面明显扩大。与2019年同期相比,41个大类行业至少八成实现增长。

  需求端稳步恢复,“三驾马车”表现可圈可点。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904亿元,同比增长23.0%,两年平均增长4.4%,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长13.9%,两年平均增长4.6%。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55900亿元,同比增长12.6%,6月份环比增长0.35%;两年平均增长4.4%,比一季度加快1.5个百分点。货物进出口总额180651亿元,同比增长27.1%。其中,出口98493亿元,同比增长28.1%;进口82157亿元,同比增长25.9%。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重创全球经济,中国经济自去年二季度开始季度增速转正,最终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各界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将较快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唐遥告诉记者:“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两年平均增速恢复到5.5%,进入了‘十四五’期间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区间(5.5%-6%),基本实现经济恢复。”

  “总的来看,上半年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加固、稳中向好。一方面,恢复的态势更加巩固,另一方面,增长的趋势更加被看好。”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董煜称,从两年平均数据看,国民经济已经接近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特别是,二季度和6月当月经济数据总体呈加快恢复态势。“这表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见效,中国经济基本盘更加扎实,经济抵受冲击的韧性明显增强。”

  上半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9%,经济的内生动力逐步增强

  观察中国经济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一是看总体经济的表现,二是看结构性的经济表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说:“从总体经济表现来看进展是非常不错的,但是这里面还有个别结构性问题。比如消费的恢复仍然有待加强,未来如何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值得进一步思考。”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邹蕴涵也注意到,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供给端恢复较快,需求端恢复相对缓慢些,具体表现就是消费恢复进度偏慢。

  数据显示,从今年第一季度开始,消费数据加快恢复。不过,两年平均增速仍远远低于2019年(2019年同比增长8.4%)。邹蕴涵分析,疫情影响了居民就业和收入,降低了他们的消费意愿,促使一些人消费观念更加谨慎。再加上疫情对于接触型的线下消费,特别是接触型服务消费影响大,消费恢复相对较慢。

  可喜的是,此次新闻发布会也释放出一些新信号。数据显示,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7%,高于资本形成总额42.5个百分点,消费拉动作用增强。

  刘爱华表示,今年上半年,经济的内生动力逐步增强,主要表现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9%,比一季度上升了4.9个百分点。其中市场销售稳步回升,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4.4%,比一季度加快了0.2个百分点。投资也在持续稳定恢复,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两年平均增长4.4%,比一季度加快了1.5个百分点,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在逐步增强。

  与此同时,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2%,比上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下降0.2个百分点,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9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3.5%。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此外,上半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两年平均达到了5.2%,这个速度和上半年GDP的两年平均增速5.3%是基本同步的。

  “下半年消费还会继续发力,预计整体将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唐遥分析称,第一,我国经济整体向好,就业扩大带动居民收入增长以及一系列促进消费政策的实施,对扩大消费有利;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促进线下接触型服务消费加快恢复,特别是旅游消费将在暑期和国庆长假的带动下加快增长。

  扩大内需是今年乃至整个“十四五”经济工作的重点。为此,我国出台了多方面措施,培育一个更大规模国内市场。刘俏称,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之后,动能转换期间可能也会出现一些变化,要考虑如何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增加城市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提升他们的消费意愿和对未来的预期,从而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三新”经济占比提高,经济发展逐渐转移到以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主动力的轨道上

  尽管受到新冠疫情和严峻复杂国际形势的影响,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三新”经济仍表现亮眼,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统计局7月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三新”经济实现增加值近17万亿元,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出1.5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达到17.08%。

  今年上半年,新产业新产品较快增长。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13.2%,比一季度加快了0.9个百分点。1至5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7.4%,两年平均增长12.5%,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4.2个百分点。从产品看,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的产量同比都保持了较快增长。

  与此同时,新业态、新模式成长壮大。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两年平均增长16.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了23.7%。上半年,全国快递业务量已经突破了500亿件,接近2018年全年水平。

  邹蕴涵注意到,以网购、信息消费等为代表的新型消费规模加速扩容,网购带动快递业务量快速增长,日均2亿多件已成常态;新型消费相关技术加速应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在实践中寻找更多消费场景应用,进一步缩短了新技术与消费者的距离;新型消费业态模式蓬勃发展,从吃、穿、用等实物消费领域加快向医疗、教育、文娱、旅游、体育、健身等更多服务领域扩张渗透,同时新型消费主体被加速培育,疫情有效提高了消费者对新型消费的接受认可度,不仅网购等“传统新型消费”更加普及,无接触购物等新业态也进入快速增长期。

  邹蕴涵分析,“三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反映出互联网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渗透、影响、改造日新月异,“正在从少年走向青年的‘三新’经济,意味着从信息互联到消费互联再到生产互联的人类社会必将经历也正在经历的全新变革”。

  刘爱华将“三新”经济的持续加速、占比提高,归结为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壮大、科技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四方面因素。“‘三新’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更长期的角度来看,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提供了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透过“三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可以看到我国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加快发力的趋势。董煜称,“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十四五”的相关重大部署已经开始落实到当前的产业发展中,以创新赋能产业基础再造、推动高技术产业大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在产业领域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

  “这既是突破发展瓶颈制约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质量和结构改善的重要体现,说明当前的经济发展正在逐渐转移到以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主动力的轨道上。”董煜说。

  上半年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支持经济进一步恢复向好的因素逐渐累积增多

  国际组织近期纷纷提高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世界银行将中国今年经济增速预期从8.1%提高到8.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预计,中国今年GDP增速为8.4%,较年初预期提升了0.3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半年报”吸引外媒聚焦。日本《每日新闻》称,中国经济“展现出稳健复苏态势”。美国康奈尔大学贸易政策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对《华盛顿邮报》表示:“中国经济成长轨迹正在恢复正常。”

  “上半年经济形势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国民经济总体呈恢复向好态势。”董煜分析,上半年中国经济拾级而上、优化升级,得益于以下几个重要因素: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内和外、供和需、发展和安全,经济工作的协调性不断增强,经济数据之间总体比较均衡,这也给了人们更多信心;坚持以点带面,抓住关键点努力实现牵一发动全身的成效,上半年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等增长就是突破产业链瓶颈的重要体现;更加强调新路径,通过高质量发展开启“十四五”建设新征程,并没有像过去那样过于依赖房地产和基建的拉动。

  刘爱华直言,今年上半年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供需循环畅通,基本面为下半年经济运行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从影响下半年经济走势的因素来看,总体上支持经济进一步恢复、进一步向好的因素在逐渐累积、逐渐增多。她分析称:一是经济的内生动力逐步增强。二是市场主体信心不断增强。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9%,已经连续16个月位于景气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也都位于比较高的景气区间。三是全球经济目前延续了复苏的态势,为外需的增长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看,上半年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加固、稳中向好。但也要看到,全球疫情持续演变,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经济恢复不均衡,巩固稳定恢复发展的基础仍需努力。”刘爱华说。

  一个国家经济长期稳健发展,有赖于一个比较健康的微观基础。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中国市场主体已达到1.44亿,它们构成了中国经济健康合理运行的微观基础。所有企业、行业通过上下游关系关联在一起,如果宏观政策能够针对关键“节点”进行打通,就会发挥强大的“乘数效应”。

  刘俏认为,怎么让数量庞大的、吸纳了大量就业的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下半年能有更多政策上的获得感,使得它们在新旧动能转换期间,能找到比较好的发展方式和路径,这是政策制定方面需要优先考虑的部分。

  政策工具箱近来继续开启,如央行近期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人民币。刘爱华表示,在经济基本面、供需各方面稳中向好的同时,宏观政策继续保持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政策在不断落实落地,这也有利于为企业纾困解难,持续为市场注入生机活力。

  党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的重大部署、重大任务、重大工程,自上半年开始有序启动,短期的良好态势,为中长期的发展打下了十分坚固的基础。董煜认为,下半年,要利用好这难得的时间窗口,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要解决一些长期制约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出台一些大力度的改革方案,更好引导市场主体行为。

  “我们也看到现在已经推出许多政策举措,应该说在未来效果会逐渐显现,为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能。”刘俏说。

010-6994 5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