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濯政溢彩文化,我们专注于党建文化、廉政文化、警示教育基地设计施工建设!
咨询热线:133-7178-9867010-6994 5568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党建资讯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北京濯政溢彩文化

手 机:133-7178-9867
电 话:010-6994 5568
邮 箱:zhuozhengyicai@qq.com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新华大街红旗大院

溢满稻香的人生更精彩

发布时间:2018-10-13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辛继林1996年的农民承担费用收据。
辛继林1996年的农民承担费用收据。

  “‘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这句话是颗定心丸啊!”9月3日午后,记者如约见到了湖南省种粮大户、澧县澧南镇彭坪村农民辛继林。面对记者,辛继林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没有好政策,咱农民哪能过上好日子?”辛继林晒起丰收和幸福,总是念念不忘改革开放这一活水源泉。

  辛继林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岁月里,他的奶奶因为患病无钱医治过早离开了人世,爷爷和父母靠“工分”带着兄妹4人艰难度日。由于家境贫寒,家中时常“等米下锅”,为了三五斤米借遍整个生产队。借回家的米也舍不得净煮着吃,而是和着红薯、萝卜一锅煮,只为了能够多吃几顿,少借几回。

  那时,一亩田的早稻晚稻加起来才五六百斤。生产队交足国家定购粮之后,再按照“工分”实行分配,绝大多数农户都吃不饱,每年吃上一顿肉更是一种奢望。尽管各家各户有自留地,但只能种上一点自给的蔬菜。“如果哪家种上经济作物,就犯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大忌,要挨批斗。”

  1979年,辍学多年的辛继林当上了生产队指导员。虽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但由于长期以来受“左”的影响,生产队仍然迈不开步子,基本还是“统管统分”。不过,随着家庭副业慢慢恢复,辛继林的母亲开始将蔬菜拿到集市上换些零用钱。

  1981年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逐渐推开,作为生产队一把手的辛继林最为积极,开澧县之先河,第一个将土地分给农户承包。这一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辛继林清楚地记得,那年承包的10.5亩责任田生产稻谷近万斤,除完成国家定购、留足饱肚子的粮食外,还在市场上卖了1700公斤。揣着卖粮得来的450元“巨款”,辛继林买猪肉、添新衣,大年初一放起鞭炮,一家人过了个热闹年。

  1984年下半年,头脑灵活的辛继林嗅到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气息”,便利用农闲时间走村串乡,收购贩运农副产品。慢慢地,他的生意越做越大。1988年,辛继林建起两栋两层的楼房,购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成了十里八村第一个名副其实的“万元户”。

  然而,由于生产成本一路走高、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工农业“剪刀差”不断扩大,农业税及农业税附加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农民选择外出务工,责任田有的被转让,有的甚至被荒弃。但辛继林没有放弃自己的10多亩责任田,始终精心培管,潜心摸索高产技术。出于对土地的本能热爱,他坚信,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一定会得到党中央的重视。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犹如一股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沿袭了两千年的“皇粮国税”全部取消,国家对种粮农民实施粮食直补等多项优惠政策。接下来的几年,中央“一号文件”始终聚焦“三农”问题。更让辛继林高兴的是,2012年,国务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惠农政策遍及三湘四水。辛继林决定借势东风,大干一场。

  2013年,辛继林以每年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本村912亩闲置水田。2014年,他又从邻村广福、高湖流转土地800亩,让那些抛荒的土地找到了“家”。如今,辛继林流转的土地已达2180亩。4台旋耕机,4台插秧机,4台割谷机,2台烘干机,常年驰骋在丰收的田野上。除去开支,每年纯收入可达100万元。

  2015年,辛继林又乘势而上,牵头成立盛泰水稻专业合作社,实行订单农业,带动周边农民一起致富。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辛继林围绕“再生稻”不断摸索,努力攻关“吨粮田”,产量实现高产稳产。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程度的他先后赴广东、湖北等地取经,并作为唯一的农民代表在湖南省“再生稻”技术推广培训会上介绍经验。今年,为了应对粮价下降的风险,辛继林推出稻虾套养模式,300亩“试验田”的龙虾通过电商运往省内外……

  走过40年,稻香满人生。辛继林收获了成功,也不忘回报社会,回馈乡亲。他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兴修水利,硬化公路,新建5000多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连续两年为村里2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每年2800元的“红利”……这位有着稻子一般肤色的农民企业家动情地说,从今年9月23日中国***农民丰收节起,以后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为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红包,让他们感受祖国的强大,分享丰收的喜悦。

  40年岁月,从当年的食不果腹,到如今的衣食无忧;从曾经的一家7口挤在茅草屋,到现在的乡村别墅小轿车……辛继林人生最大的喜悦来源于土地,最大的成功来源于粮食。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55岁的辛继林更是雄心勃勃。他信心满满地表示,要流转更多的土地,生产更多的粮食,带领更多的乡亲过上稻香四溢、幸福美满的生活!(本报记者 邹太平 通讯员 万传文)

010-6994 5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