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巨大的魔方雕塑,矗立在2021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主会场外,每个方块上分别写着“芯”“屏”“器”“核”“网”等字样。不同方块可实现自由组合,创造出无限想象空间。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2021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的贺信中指出,世界正进入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技术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数字经济是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正在以及将会如何深刻地改写人们的生活?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下一步有哪些着力点?数字经济时代需要怎样的能力与素养?听听专家怎么看——
数字技术已经并将进一步与国民经济各行业产生深度渗透和广泛融合
记者:如何理解数字经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多次出现在“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今年全国及各地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两者之间有何不同?
董小英:数字经济的定义,许多国际机构和组织都作出了概括,以2016年G20杭州峰会发布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中的定义较为具有代表性:“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数字产业化,是指数字经济的提供方,即提供数字技术、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的产业,以及完全依赖于数字技术、数据要素的各类经济活动。
产业数字化,是指应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为传统产业带来的产出增加和效率提升,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它涵盖了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数字金融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可以理解为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方向迈进,通过数字化来降本增效,提高内部管理能力。
今年6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将数字经济具体分为: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数字化效率提升业5大类。其中,前4大类为数字产业化部分,对应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26个大类、68个中类、126个小类,这是数字经济的基础;第5大类为产业数字化部分,对应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91个大类、431个中类、1256个小类,体现了数字技术已经并将进一步与国民经济各行业产生深度渗透和广泛融合。
记者:应该如何认识数字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和提升国家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价值和深远影响?
董小英:从数字变革的大趋势来看,数字技术将给中国各行各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将引发未来全球和地区经济格局的变化。从实践发展来看,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最活跃也最重要的新动能。近年来,数字经济比整体经济发展的速度快得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对于企业来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节能环保水平,都离不开数字技术支撑。数字经济时代,时间和空间要重组。在线传输、跨越地域,时间延迟、空间障碍几乎是零,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屏障得以疏通。由于企业对资源的采集、整合、处理和决策,不再是在实体空间而是在网络空间进行,所以它的规模可以很大,节点可以很多,成本可以很低,而效率又可以很高。数字化在很大程度上将助力人们的头脑、思维、决策,带来巨大改变。
高质量发展是未来主旋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注重规模经济变为注重质量效益,运用数字化技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这条路还很长,而每一步都是机遇所在。
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总量位居全球前列
记者:当前数字经济在我国发展有哪些特征?
董小英:从我们的观察来看,目前世界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提出了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前景,但是速度和规模不太一样。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数字经济在我国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在国家层面,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强有力的国家战略。“十四五”规划纲要列专章引导数字经济发展,划定7个重点产业,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各地积极响应,争相布局数字经济。从今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工作布局中可看出,北京、上海、四川、浙江等地密集规划2021年及“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具体增长目标,围绕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谋划布局了一批数字经济项目。可以说,数字经济作为未来中国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已经成为从上到下的共识。
疫情之下数字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疫情袭来,数字经济逆势而上,不仅保持了蓬勃发展的态势,而且对维护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在一个如此大的国家、如此高人口密度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快速有效管控疫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通过数字化监测分析有力支撑精准防控。此外,我们也发现,在这次疫情中,很多具有线上能力的企业,业绩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比较小。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信息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作出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部署,为数字中国建设注入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网络和4G网络,5G网络建设速度和规模位居全球第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全球范围定位精度优于10米。可以说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上,国家和企业的投入都是巨大的。
庞大的用户规模为推动数字经济提供强大内生动力。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包括BAT等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数字经济新业态,比如网购、在线医疗等,我们的市场已经拥有一批成熟稳定的用户。
中国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特别是制造业体系。我们的制造业体系为产业数字化奠定了基础,一大批传统企业、实体经济如果能实现数字赋能,会对整个供应链、价值链效率以及自身触达客户、响应市场的能力和管理效率有很大提升。
未来数字经济发展,需关注工业物联网和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
记者:2020年以来,我们都体会到了很多变化,但这些变化可能分散在各种场景中。未来这些变化是否还会持续?数字经济发展会有哪些主要趋势?
董小英:展望“十四五”,数字经济将保持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我国作为全球数字经济第二大国,有望实现增速领跑。分领域看,算力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扩大,数据交易在“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新技术推动下将会实现破局,政府、企业、个人的数字理解、使用和技能水平都将极大提升,数字消费不断提质扩容增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工作生活方式加速变革,数字贸易在竞争合作中步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部分数字治理规则将达成具体规范性监管框架,数字经济安全发展底座也将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其中我想重点谈谈两个主要趋势:
工业物联网。工业物联网也可以理解为产业互联网,是以企业为主要用户,以生产经营活动为关键内容、以提升效率和优化配置为核心主题的互联网应用和创新。近年来,数字经济在中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涌现出一批全球领先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基本完成了消费侧的互联与数字化。随着消费互联网的成熟,需求倒逼产业端、供给侧的数字化越来越紧迫。例如将来生产设备的连接、车联网、无人驾驶,包括智慧园区、智慧楼宇等建筑实体如何实现有效管理;又如我们要达到国家提出的“双碳”目标,对很多钢铁和石油化工等超大型高能耗的企业,将来一方面要做到能源结构转型,另一方面要对能源损耗过程做精细化数字化的管理。中国的制造业和生产体系要进入现代化的国际运营体系中,必须要靠数字化技术来装备自己。工业物联网是未来的一个巨大的战略领域,这对中国整个制造业、实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社会的精细化发展与繁荣文明需要不断注入新的资源。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据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数据本身就是资源,它是核心竞争力,谁掌握数据就具备了优势;数据应用处理产生了价值,在这个时代数据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很多企业的供应链获取信息的速度慢,传导信息的速度也慢,所以当市场需求来时响应很慢,而大量生产滞后,又面临市场的需求消失或减少,就造成了生产过剩。这就是数据资源没有有效地和生产过程结合在一起。当前国家已经将数据作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并列的生产要素,要求“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未来数据将会大规模地应用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以及制造与服务等各场景,所以如何去开发数据资源,让它在生产经营的B端C端都产生价值,通过精准决策来降低资源损耗,从而更有效地利用每一点资源,这其中还有很大发展潜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素养已经成为劳动者包括消费者的基本能力
记者:数字经济在促进实体经济和百姓生活转型升级的同时,也产生了如“新就业危机”“数字鸿沟”等矛盾冲突。您认为这些问题应采取怎样的应对之道?
董小英:每一轮技术变革都会带来一些岗位的消失,同时也会创造出新的岗位。当前,做数据分析、智能化技术开发、软件开发、物联网建设等岗位的需求量会大大增加,且非常迫切。前段时间我到深圳的一家企业调研,以前他们的工人需要爬到五十米高的塔吊上作业,在数字化之后这个过程可以自动操作,塔吊工人就转变为工程师,在电脑前工作,一个工人可以控制六台塔吊。这样工人的工作条件大幅改善,安全性增加,劳动强度降低,技能得到提升,薪资也有提升,对企业来说工作效率也大幅提升。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素养已经成为劳动者包括消费者的基本能力,劳动者素养和消费者素养都需要数字的素质。劳动者没有这种素质,找工作就很困难,特别是原来一些重体力的劳动者,怎样能让他们通过培训转岗,在数字经济的环境下从事高价值的工作,企业需要早点开始行动,劳动者自己也要有这个意识。
数字鸿沟具体表现为“接入鸿沟”和“能力鸿沟”。“接入鸿沟”指因为一部分人可以接入数字技术,另一部分人无法接入数字技术所导致的在信息可及性层面的差异。而“能力鸿沟”指近年来随着生产生活的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不同群体在获取、处理、创造数字资源等方面能力的差异。与全球大量存在的“接入鸿沟”不同,我国普遍遭遇的是“能力鸿沟”。例如当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了2.64亿,诸多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存在“不会操作智能手机”“不会使用移动软件”等问题。
2020年以来,相关部门大力推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水平提高及特殊群体的无障碍普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可以看到,面对视觉障碍、理解障碍、使用障碍等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所遇到的现实问题,适老化改造正在多维度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