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2月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落月后的嫦娥五号探测器。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嫦娥“翩然”落月!经过约38万公里、一周左右的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之旅,12月1日晚间,嫦娥五号探测器稳稳降落在月球正面风暴洋北部吕姆克山、夏普月溪附近。这是中国探测器第三次在月球表面成功软着陆,也是人类探测器首次踏足月球上的这一区域,令人振奋。目前,嫦娥五号一切正常,已经按计划开启“挖土”模式。
嫦娥五号挑选落点的过程,也是为后续上升器月面起飞选择“发射场”的过程,其降落区域内不能有太高的凸起、太深的凹坑,坡度也需要符合任务要求。形象地说,它是一边飞行一边寻找落点,如同一次从600公里外开始、在15分钟内完成的自主“跳伞”。从主动减速、快速调整,到迅速接近、悬停避障,再到缓速下降、自由下落,整个落月过程,一系列复杂精细的动作均由嫦娥五号自主完成,一气呵成,蕴藏着众多科研人员的智慧,折射了我国科技的进步。
从地球上看起来,此次嫦娥五号的月球着陆区域“风暴洋”,更像是广阔、黑暗的熔岩平原。这块区域形成的地质年代较短,约为37亿年。嫦娥五号同时用“表取和钻取”两种方式采样,有望将2公斤最年轻的月球样品带回地球,在月球火山活动和演化历史研究等方面取得原创性的科学成果。(行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