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务总局邯郸市肥乡区税务局实施“一企一策”个性化精准辅导,主动上门宣传和解读减税降费政策,确保税费优惠相关政策落实。图为近日,该区税务局工作人员在企业调研税费政策落实情况。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抓落实,是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也是干部素质和能力的一种体现。各级领导干部要有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必须狠抓落实、善抓落实,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定好盘子、理清路子、开对方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十五年远景目标放在五年规划前面。先谋长远,再根据长远目标去落实,意味着从更长周期把握发展节奏,更加注重保持发展定力,更加注重发展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建议稿深刻指明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战略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未来的远见卓识和继往开来的历史担当。唯有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方能把握主动权、下好先手棋。
今年面对疫情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作出重大工作部署。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握好方向盘,将宏伟蓝图变为现实,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清晰掌握发展目标要求和重点,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从实情出发,吃透上情、摸清下情、了解外情、把握内情,全面准确把握战略意图。善于将上级精神、他山之石和本地实际有机结合,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关键,努力把工作思路谋“准”、工作举措谋“实”、工作标准谋“严”,真正做到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意味着产业链重构。我国沿海的不少制造企业,并没有流失到国外,而是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继续循环发展。从不久前公布的第三季度经济数据来看,经济增速前10名的省份中,除了江苏和福建(与四川并列第10),其余席位均被中西部省份占据,增速前三名的贵州、甘肃、云南,均在西部地区。究其原因有三,一是与中西部地区投资补短板空间大、国家加大西部开发力度有关;二是受海外疫情影响,外贸依存度较低的中西部地区相比于东部沿海地区受到的冲击较小;三是中西部地区越来越多地承接来自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不论哪方面因素,都离不开长远发展的决策规划。认清这一点,在想问题谋发展时,我们才能开对发展的方子。
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尚有弱项。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将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战略性、创新性举措落到实处,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针对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堵点”,找出“病灶”,抓住“要害”,开出实打实的药方,不断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不断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抓工作落实要以上率下、真抓实干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脱贫攻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先后深入24个贫困村考察调研。如今这24个村,旧貌换新颜。
几年来,24个村随处可见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操劳奔忙的身影。他们扑下身子、倾情投入,与村里的党员、干部并肩战斗,对贫困群众努力帮到点子上、扶到关键处、驻到心里面,用无私奉献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很多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一驻就是三四年,吃住在村里,天天走家串户,了解情况,宣传政策,谋划思路,推动落实,协调解决问题,甚至过年过节都坚守岗位,赢得群众交口称赞。加强了贫困村的驻村帮扶力量,脱贫攻坚的思路措施得以精准谋划、群众活力得以充分激发、上下行动得以有序衔接。
从一张白纸到满意答卷,靠的是抓落实;从一项项惠民政策到一件件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需要的是抓落实。抓落实如果不沉下心来,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做到“两个维护”关键要体现在行动上,要增强宗旨意识,树立正确政绩观,从讲政治的高度抓落实。只有把宗旨意识体现在真抓实干中,把正确政绩观贯穿在干事创业里,才能真正把“路线图”转化为“施工图”“效果图”,转变成高质量发展。
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领导干部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紧抓重要任务部署。对定下的工作部署,要一抓到底、善始善终。落实推进需科学部署。对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而言,抓落实,就是将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和措施要求落实到实践中、落实到基层中、落实到群众中,使之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以确保党和国家确定的目标任务得以顺利实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不仅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根本政治保证。
关键环节把好关。抓落实是知行合一的系统工程,既要有制度上的顶层设计,也要有务实有效的落地机制。广大干部都应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关键环节把好关,有效推动改革落到实处,以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和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进一步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落实情况认真督查。没有督查就没有落实,没有督查就没有深化。当前,各地要准确根据形势变化,深入结合本地实际,针对“六个新”主要目标,细化提出具体指标体系,分解成年度指标、部门细分领域指标、地方需要落实指标。同时打出系列“组合拳”,以强烈的责任感、坚强的党性观念、无私的品格,敢于反映问题、揭露问题,锲而不舍抓好决策督查,通过中期评估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的问题、变局中的新情况,调整提出新的规划目标和任务,站在新起点上全面系统实现新目标。
以钉钉子精神化解困难、以绣花功夫抓出成效
中国最后一个具备通硬化路条件的建制村,正式通车!一辆标有“四川乡村客运”的面包车穿过隧道、越过钢桥,驶进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阿布洛哈村新建安居小区。
阿布洛哈村位于金沙江大峡谷深处。过去,村民出村要走3个多小时。如今,坐车10多分钟可出村,2个小时就到县城。一条公路,联通了村落与城市,打通了贫瘠与富足、困顿与希望。
“接续推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60多年时间,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蓬勃生机活力。
发挥钉钉子精神就是从工作态度层面克服浮躁,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作为重要方法论,钉钉子精神被运用到政治、经济、民生等诸多领域:作风建设方面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经济改革方面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民生改善方面,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以坚持不懈、一抓到底的韧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今后一个时期,面对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更为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我们更当保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遵循历史前进逻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呼应人民群众期待,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找准位置方向,建立有效机制,将钉子“钉”在新时代改革开放上,“钉”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上,“钉”在民生工作上,在更加开放条件下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脚踏实地把既定的行动纲领、战略目标、工作蓝图变为现实,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抓落实,既是一种理念指引,也是一种工作方法。既要有钉钉子精神,也要拿出绣花的细功夫。练就“绣花”功夫,就要求各项工作都要精准施策,抓准、做细,不能“遍撒胡椒面儿”“手榴弹炸跳蚤”。“绣花”,核心是一个“准”字,把准方向、精准施策;落脚在一个“绣”字,强调精细精准、不跳针脱线;关键是一个“实”字,强调细针密缝、抓铁有痕。在这方面,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脱贫实践,成为我国精准扶贫的生动注脚。7年来,湘西州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下足“绣花”功夫,推进扶贫资源由“普惠分配”向“靶向配置”转变,扶贫路线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扶贫模式由偏重“输血”向“造血”转变,扶贫成效由注重人均向“人人”转变。湘西州进入减贫人口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增收最快和最有获得感的时期。特别是花垣县十八洞村脱贫攻坚经验享誉中外,凤凰县菖蒲塘村、夯卡村等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脱贫典型。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让好政策取得好效果,重在抓实抓细。广大干部要抓住务求实效这个导向,抓住完善机制这个保障,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把准方向、敢于担当,亲力亲为、抓实工作。以“工匠精神”练就“绣花”功夫,在打通政策堵点、补齐工作短板、加强协同配合上发力,打通落实“最后一公里”,让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确保工作成效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
【甘守义 洪向华 甘守义系安徽省委党校党建部副教授;洪向华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