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湖南省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从一个贫困的小山村,成为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省级脱贫攻坚示范村,在2016年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上升到了14668元。图为十八洞村第三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麻辉煌(左)与返乡大学生施林娇一起通过网络直播推销土特产。新华社发(陈思汗 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将“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列为“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着眼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在党的全会文件中第一次使用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等表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建议》的说明中强调:“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
“坚持共同富裕方向”为何列入党的全会文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包括哪些内容?《建议》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方面提出了哪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再到《礼记·礼运》描绘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状态,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共同富裕的期盼。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接续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1953年12月,在《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就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概念。“一五”计划实施期间,毛泽东指出:“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地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多次强调共同富裕。1990年12月,他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2012年11月15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2015年8月21日,在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外化为具体奋斗目标,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在此基础上,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集中解决分配领域的不公平不平等的问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虞崇胜认为。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共同富裕,说到底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不断得到解放和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社会建设水平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许素菊认为。
数据显示,1952年至2018年,我国GDP从679.1亿元跃升至90.03万亿元,实际增长174倍。人均GDP从119元提高到6.46万元,实际增长70倍。“与此同时,共同富裕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拓展,从最初的追求物质上的富裕到物质精神两方面的富裕,再到追求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富裕。”许素菊认为。
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不仅如此,人民群众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5年来,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棚改开工约2300万套,帮助5000多万居民“出棚进楼”,截至2019年底,3800多万困难群众住进公租房,近2200万困难群众领取了租赁补贴;义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国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清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养老服务床位数超过761万张,近3000万老年人享受高龄补贴。随着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一步促进人民共同富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
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脱贫攻坚战在全国打响。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9年中国农村减贫人数分别为1650万人、1232万人、1442万人、1240万人、1289万人、1386万人、1109万人,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累计减贫9348万人,年均减贫1335万人,七年累计减贫幅度达到94.4%,农村贫困发生率也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9年末的0.6%。
“十三五”时期,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这一人类减贫史的奇迹,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教授王君超说。
打赢脱贫攻坚战胜利在望,十九届五中全会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建议》还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部署,同时要求,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等。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徐晓全认为,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坚持产业扶贫与教育扶贫相结合,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全面发力,不断巩固脱贫成效,防止出现返贫现象,确保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
形势清,方向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是新发展阶段办好自己的事、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
“地区不平衡程度略微缓解,城乡不平衡程度整体呈现稳步缩小态势。”11月4日,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经济管理学院、社会科学学院联合发布了《清华大学中国平衡发展指数报告(2020)》。报告显示,“十三五”以来,我国平衡发展指数上升了3.57,经济、社会、生态、民生领域均取得了明显的发展成就,特别是社会领域平衡发展的良好态势对我国总体平衡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贡献率由2016年的32%提高到2018年的53%。
《报告》同时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长期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一些新情况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历史过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武潇斐告诉记者,“但这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建议》在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既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也是实事求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兼顾了需要和可能,有利于在工作中积极稳妥把握,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
突出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建议》对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具体部署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作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建议》提出了贯穿其中的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强调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共享发展理念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追求富裕的本质。
“‘十四五’时期将按照《建议》要求,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10月30日,在首场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吉喆说。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重要内容,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举措是多样的。《建议》提出了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形成推动共同富裕的合力。
“此外,《建议》还关注到一些具体点,比如要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要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比如要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比如要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武潇斐说,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要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蓝图,更加积极有为地实现各项目标任务,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奋进。(本报记者 薛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建议》的说明中强调:“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
“坚持共同富裕方向”为何列入党的全会文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包括哪些内容?《建议》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方面提出了哪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再到《礼记·礼运》描绘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状态,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共同富裕的期盼。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接续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1953年12月,在《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就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概念。“一五”计划实施期间,毛泽东指出:“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地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多次强调共同富裕。1990年12月,他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2012年11月15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2015年8月21日,在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外化为具体奋斗目标,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在此基础上,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集中解决分配领域的不公平不平等的问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虞崇胜认为。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共同富裕,说到底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不断得到解放和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社会建设水平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许素菊认为。
数据显示,1952年至2018年,我国GDP从679.1亿元跃升至90.03万亿元,实际增长174倍。人均GDP从119元提高到6.46万元,实际增长70倍。“与此同时,共同富裕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拓展,从最初的追求物质上的富裕到物质精神两方面的富裕,再到追求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富裕。”许素菊认为。
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不仅如此,人民群众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5年来,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棚改开工约2300万套,帮助5000多万居民“出棚进楼”,截至2019年底,3800多万困难群众住进公租房,近2200万困难群众领取了租赁补贴;义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国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清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养老服务床位数超过761万张,近3000万老年人享受高龄补贴。随着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一步促进人民共同富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
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脱贫攻坚战在全国打响。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9年中国农村减贫人数分别为1650万人、1232万人、1442万人、1240万人、1289万人、1386万人、1109万人,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累计减贫9348万人,年均减贫1335万人,七年累计减贫幅度达到94.4%,农村贫困发生率也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9年末的0.6%。
“十三五”时期,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这一人类减贫史的奇迹,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教授王君超说。
打赢脱贫攻坚战胜利在望,十九届五中全会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建议》还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部署,同时要求,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等。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徐晓全认为,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坚持产业扶贫与教育扶贫相结合,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全面发力,不断巩固脱贫成效,防止出现返贫现象,确保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
形势清,方向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是新发展阶段办好自己的事、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
“地区不平衡程度略微缓解,城乡不平衡程度整体呈现稳步缩小态势。”11月4日,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经济管理学院、社会科学学院联合发布了《清华大学中国平衡发展指数报告(2020)》。报告显示,“十三五”以来,我国平衡发展指数上升了3.57,经济、社会、生态、民生领域均取得了明显的发展成就,特别是社会领域平衡发展的良好态势对我国总体平衡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贡献率由2016年的32%提高到2018年的53%。
《报告》同时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长期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一些新情况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历史过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武潇斐告诉记者,“但这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建议》在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既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也是实事求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兼顾了需要和可能,有利于在工作中积极稳妥把握,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
突出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建议》对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具体部署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作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建议》提出了贯穿其中的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强调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共享发展理念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追求富裕的本质。
“‘十四五’时期将按照《建议》要求,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10月30日,在首场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吉喆说。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重要内容,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举措是多样的。《建议》提出了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形成推动共同富裕的合力。
“此外,《建议》还关注到一些具体点,比如要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要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比如要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比如要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武潇斐说,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要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蓝图,更加积极有为地实现各项目标任务,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奋进。(本报记者 薛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