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濯政溢彩文化,我们专注于党建文化、廉政文化、警示教育基地设计施工建设!
咨询热线:133-7178-9867010-6994 5568

党建资讯

联系我们

北京濯政溢彩文化

手 机:133-7178-9867
电 话:010-6994 5568
邮 箱:zhuozhengyicai@qq.com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新华大街红旗大院

疫情下的暖心就业季

发布时间:2020-08-17 浏览次数:355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中国三峡集团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抗疫稳岗扩就业”专项行动工作要求,积极招录高校应届毕业生,并向湖北地区倾斜。目前,已录用高校应届毕业生1744人,比去年增加两倍多。图为近日,三峡集团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新入职的应届毕业生在温室育苗棚内观察新引种植物的生长情况。 新华社发(向红梅 摄)
中国三峡集团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抗疫稳岗扩就业”专项行动工作要求,积极招录高校应届毕业生,并向湖北地区倾斜。目前,已录用高校应届毕业生1744人,比去年增加两倍多。图为近日,三峡集团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新入职的应届毕业生在温室育苗棚内观察新引种植物的生长情况。 新华社发(向红梅 摄)

  决胜全面小康之年,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为做好稳就业保民生工作,近来,各地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聚焦不同的就业群体,给出暖心举措。而面对疫情后严峻的就业形势,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重点就业人群也在积极转变就业择业观念。

  数据显示,1-7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71万人。随着复工复产的稳步推进,各地各部门稳就业举措全面落地,就业形势逐步回稳。本期栏目,邀请到上海市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办副主任张杨、甘肃省陇西县首阳镇巾帼扶贫车间党支部书记赵红艳以及西安交通大学2016级本科毕业生范昕蕊,一起来听听他们和就业有关的故事。

  一份22人的重点关注对象名单


  大学毕业后,我到基层从事社区就业援助工作,迄今已10年有余。今年,在我工作的石门二路街道辖区内,大学应届毕业生数量较往年略有增加,但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线下招聘会停办,互联网招聘又无法直观感受求职者的状态,因此,相比往年,今年存在就业难问题的应届生占不小的比例。

  为了给这些年轻人提供帮助,社区制订了“‘石二就业,为梦想护航’应届高校毕业生加油专项行动计划”,为每位应届生打造了全程精细化的就业服务。

  6月初,我们接到了一份122人的名单,上面是辖区内可能有求职需求的上海市户籍大学生。通过一轮集中上门排摸,我们最终锁定22位目标不明、求职不顺的重点关注对象,给他们邮寄了鼓励信和相关政策折页,并安排专员与他们结成对,进行“一对一”帮扶。在6月底和7月中旬,又先后组织开展了第二、三轮排摸,及时更新就业需求变化,确保每一名应届生都不被落下。

  我还记得,我们帮扶的应届生里有一位姓沈的姑娘,情况最棘手:刚刚从高职法律专业毕业,性格内敛,没有出彩的获奖经历,最主要的是个人对未来发展比较迷茫,没有清晰的目标。整日待在家中,不愿出门。

  和小沈结对的工作人员先是鼓励她重拾信心,接着又带她来到街道受理中心应届生就业服务专窗。将她的需求与岗位信息库的招聘信息进行了比对。随后,在静安区就促中心老师、街道就业专窗工作人员和就业援助员三人的共同陪同下,小沈在心仪的岗位前投递了简历,参加了面试。首次应聘结束后,大伙你一言我一语,帮小沈分析面试表现,还给她传授了一些面试技巧。没过多久,小沈给我们发来好消息:“我被一家上海的商业银行录取了!”

  我们的应届生就业服务专窗,不仅服务本街道的应届生,更面向全市所有应届生。无论是办理就业创业证、社保卡,还是预约职业指导和岗位推荐,全部安排专人全程服务。有不少其他街道的应届生经同学推荐,专程来我们街道体验VIP服务,并最终顺利就业。

  石门二路街道的楼宇经济比较发达,针对这一特点,我们主动对接辖区楼宇,将就业援助服务与楼宇党建等工作结合,特别是借助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推出的“楼长制”,对辖区内企业的用工需求进行了梳理更新。在我们那个22人重点关注对象名单中,就有位海归研究生对接了辖区楼宇内的500强外资咨询公司,第二天就获得了面试机会。

  作为全面复工复产后上海市首批恢复线下招聘的街道,我们于6月23日开展了高校毕业生线下专场招聘会,26家公司提供69个岗位,另设7个政策咨询摊位,以全社区动员实现高质量招聘。每一名应届生都可获得由区就业促进中心、街道就业专窗工作人员、居委会就业援助员组成的3人“加油”小队提供的简历投递和面试技巧指导服务。

  截至8月7日,街道辖区内的122名应届生,除29人选择出国和继续深造外,剩余93名有求职意向的应届生中,已有59人顺利就业,其余大多也已在实习。我和同事们每月还会继续定向跟踪,暖心服务,为他们早日签约出一份力。

  (讲述人:张杨)

  扶贫车间就是姐姐们的家


  一人稳定就业,脱贫增收一家。2019年4月,陇西县在首阳镇率先成立了集箱包、服装、家纺制作加工为主的巾帼扶贫车间,我有幸成为扶贫车间的党支部书记、主任,亲自见证了扶贫车间姐姐们的脱贫故事。

  建档立卡贫困户谢兰兰家中老人年事已高,丧失劳动能力,两个孩子都在上小学,丈夫还可以做一些体力活,可瘦弱的她却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初见谢兰兰,我的第一印象是她比较内向,整个人情绪比较低落。我拉着她的手说:“来我们扶贫车间工作吧。”她一听很激动,但很快又低下了头:“我每天得按时给老人孩子做饭,就因为这个,以前都找不到工作,你们这里能行吗?”

  “咋不行?我们专门有个‘陪读家长生产线’,工作时间灵活,按照‘计件+奖励’的方式按月支付工资,很适合你的情况。”

  就这样,谢兰兰正式成为车间的一员。她分外珍惜这次工作机会,虽然第一个月,由于操作不熟练,只领到了1500多元的工资,但经过培训和练习,现在她每月至少能领到2500元。有了固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她家顺利达到了脱贫标准。

  运营1年多以来,我们巾帼扶贫车间共吸纳207名当地农民工就业,其中像谢兰兰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28名。人均工资达到每月2500元,熟练工最高可达到4500元。按照现行人均脱贫标准,一名职工就可带动一个7口之家的贫困户稳定脱贫,仅此一项就能拉动首阳镇贫困面下降0.5%。

  扶贫车间建立初期,缝纫车间首先建成投入使用,原本是绣花工的首阳镇樵家河村的80后小媳妇陈燕,就迫不及待地赶来报名要进车间工作:“绣花机暂时没来不要紧,缝纫机的活我也会,我先干着排上队,既能工作又能照顾家,最重要的是还能发挥我的特长。”

  陈燕为人勤快,手又巧,前几年一直在杭州的制衣车间打工,工作业绩突出,并且还取得了国家认可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正想通过工作努力实现自身价值梦想的她,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家中老人年事已高,不得已选择回到家中照顾老人孩子,每天围着锅台转。偶然的机会,她听村妇联主席宣传咱首阳镇巾帼扶贫车间要招工,忙不迭地就跑来应聘。

  没过多久,扶贫车间的绣花机也安装调试完毕,英雄有了用武之地。随着绣花机一起开启的还有陈燕的锦绣生活画卷,短短几个月,她从一名试用期员工成长为一名绣花区班长,工资也从1800元增长为3800元。

  自己有了内生动力,才能彻底把穷根拔掉。我们聘请像陈燕这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4名熟练工为老师,采购培训设备50台,专门在车间二楼设置了500平方米的培训基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不过,计划之外总有变化。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受此影响,车间订单量减少,复工复产也面临困难。为解决工人们的实际困难,我们不仅允许工人带孩子来上班,还在车间开辟专门的房间建成“儿童之家”,招聘了两名有教师资格的大学毕业生负责照顾工人子女。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在疫情后复工复产的困境中,省妇联为我们支援了价值1万元的防护用品。县里为我们协调到位200万元贷款,快速建立了全市第一条医用外科口罩生产线。今年上半年,扶贫车间已向93户贫困户分红共9.42万元。

  (讲述人:赵红艳 整理:朱红霞)

  只问初心 不问西东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是诗人汪国真的诗句,也是我的座右铭。今年7月,大学毕业后的我怀揣着对远方的梦想,选择响应国家号召,参加西部计划,到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疾控中心进行志愿服务。

  起初,当我把这个决定告诉家里人时,父母并不同意。“你从没去过基层,肯定不适应。”“离家那么远,怕你要吃苦的。”确实,作为家里的独苗,我在成都长大,没怎么离开过家,基层是什么样子,我也根本不了解。但也正因为如此,我希望自己能够接受一些历练。

  我参加西部计划的动机很简单:无奋斗,不青春。希望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令自己终生难忘的事。

  西部计划只面向应届毕业生进行招募,毕业后我们可能会有很多选择,升学、工作、考公,然而去到西部做一名志愿者,是所有选择中听起来最精彩、最不平凡的一项。并且,真正了解中国,就要从了解基层开始,越是条件艰苦的地方,越能磨砺自己的意志,实现个人的成长。

  初到单位,我还没有从学生身份完全转变过来,再加上听不懂当地的方言,我显得有些拘束。但同事们的热情和淳朴,让我很快融入了这个集体。领导结合我的专业特长,把我分到单位办公室工作。因为大学期间学的是日语专业,所以我对于疾控中心这一医疗卫生单位的具体业务并不是很熟悉。为了更快地熟悉单位各科室的业务职能,我自己利用空余时间抓紧学习,现在工作逐渐得心应手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教导广大高校毕业生:“要转变择业就业观念,只要有志向就会有事业,只要有本事就会有舞台。”我深以为然。

  受疫情的影响,作为抗疫一线单位,今年中心的工作格外忙碌。前几天,因为村里养羊的村民很多,大家又去村里进行了布病检测,并为村民讲解了相关的预防知识,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欢迎。正是在这些工作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基层群众的热情,看到了这片土地的美丽,看到了这个岗位的重要性,因而更加坚定了自己当初的选择。

  在我的母校西安交大,有着“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西迁精神。今年,学校有上千名毕业生选择了留在西部工作,将近占了签约就业总人数的一半。我为自己是他们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我相信,从祖国的大西南跑到祖国的大西北,从省会跑到基层,变的是舞台,不变的是初心。不管在哪里,只要肯努力,都会熠熠生辉。

  (讲述人:范昕蕊)

010-6994 5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