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长期的组织培养和实践锻炼形成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是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必不可少的金钥匙。
加强思想淬炼,铸牢初心使命
“感动中国”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牺牲后,继任的百坭村第一书记杨杰兴带领村干部和群众做大主打产业,培养特色养殖等“短平快”项目,2019年底百坭村脱贫摘帽。在广西百色,一大批和杨杰兴一样的党员干部,用担当实干的行动和实绩告慰战友。
去年以来,百色共举办宣讲报告会800多场次、培训班100多期,开展“比忠诚、比情怀、比担当、比奉献,看是否自己都做到”学思践悟主题活动,推动“文秀精神”深入人心,强化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要向文秀书记学习,时时刻刻为群众谋福利,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任务。”近日参加“学文秀、争优秀”体验教学活动的田庆社说。“90后”的他在带领一个贫困村脱贫摘帽后,转战另一个贫困村继续“啃硬骨头”。
通过加强思想淬炼,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才能在工作实践中提升能力。
提升理论修养包括两个方面含义,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干部,淬炼干部,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治理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并将之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使得干部队伍治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是治理的理论。国家治理是有一系列理论支撑的,干部要通过学习有关治理的理论提高自己的治理能力。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党人的支柱和灵魂,是激励干部前行的动力。从提升治理的角度来说,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还包括要坚信和奉行关于治理的理念。这种理念一是治理为民,二是治理靠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提升治理能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更可靠的安全感、更强烈的幸福感。人民群众是国家治理的主体,要通过完善制度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加强政治历练,夯实政治能力
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王村,一场重温入党誓词活动正在展开。老党员贺建民感慨地说:“我好像重新回到自己刚入党时。今后我还要继续发挥余热。”
注重培养政治品格,把党性教育融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之中,王村的做法是商洛市开展“党员+”融合教育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商洛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启动实施“党员+”融合教育,推动党员教育与干部群众教育双向融入、基层党建与中心工作双向融合。
在柞水县,各行各业建立起的新时代讲习所,让党的声音传遍全县的每个角落。在商南县,党的惠民政策、农村实用技术、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等,通过各种平台,被推送给党员干部,营造了深厚的学习氛围……
提高干部的治理能力,必须加强政治历练。
一要培养干部的政治意识,引导干部从政治上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要善于把握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方向,把握好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这“两个大局”,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从政治上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这就需要在研究制定政策时把握政治方向,谋划推进工作时贯彻政治要求,解决矛盾问题时注意政治影响。
二要对干部进行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的锻炼。一个班子强不强、有没有战斗力,同有没有严格的党内生活密切相关。一个领导干部强不强、威信高不高,也同是否经受过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密切相关。进行严格党内政治生活的锻炼就要进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教育,引导干部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此外,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党员、干部必须严于自我解剖,对发现的问题要深入剖析原因,认真整改。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经受了党内政治生活的洗礼,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加强实践锻炼,善于攻坚克难
2016年,大学毕业的张鹏到江西省南昌县幽兰镇东联村担任大学生村官。
当时,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正在开展,每位村干部都分配了入户任务。张鹏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后,主动跟着村支书入户。白天走村入户,晚上录入信息,为了节省时间,甚至在村部安了家。闲下来时,他就扛个大扫把,去村里打扫卫生。趁着给一些老人搭把手干活的工夫,他连比画带猜,逐渐学习了地地道道的方言。
2018年,村里启动了改水改厕工作。张鹏挨家挨户了解情况收集意见,又和技术人员多次商量,最终提出了集装箱式一体化安装建议,工作如期完成。
2019年,东联村24户49人全部脱贫,村里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而张鹏,已是东联村村委会副主任。
提升治理能力必须加强实践锻炼。要在矛盾问题集中的地方、危难险重的任务中、纷繁复杂的局面中检验和锤炼干部的治理能力。
一要加大干部到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和急难险重岗位锻炼的力度。建立和推行年轻干部服务基层制度,采取扶贫、支教、建立联系点等多种方式,组织年轻干部深入实际、服务基层。选派年轻干部到西部地区、革命老区、老工业基地、重点工程、信访岗位任职或挂职。注重在完成重大任务、应对重大事件中锻炼年轻干部。近年来,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了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这些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了解了基层,学会了做群众工作,在实践锻炼中快速成长。
二要强化干部对制度的执行力。治理能力首先体现在制度执行力上。治理体现为国家、地方和基层三个层级的治理。这三个层级都有制度执行的问题。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干部处于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各项制度的“最初一公里”,地方干部处于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各项制度的“中间段”,基层干部处于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各项制度的“最后一公里”,只有推动三个层级的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才能提高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各项工作能力和水平,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才能给人民群众带来真正的福祉。
加强专业训练,成为内行领导
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小桥村的雷永军,曾是致富能手,因此全村人选他当“领头雁”,带领大家一起富。当上了村干部,雷永军却有了烦恼:应该怎样治理,才能壮大“雁阵”呢?高中毕业后将近30年没有摸书本了,遇到难题才知道“书到用时方恨少”。
好在雷永军的烦恼,最近迎来了转机。今年起,针对农村社区基层干部学历层次偏低、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青海省委组织部正式启动“村(社区)干部学历素质提升工程”,依托青海广播电视大学及州县教学点,计划用3年时间分批次对全省4146个行政村和474个社区符合报读条件的干部进行大专学历提升和素质能力培养。5月初,有感于“本领恐慌”的雷永军和其他739名学员,一起拿起书本走进课堂。
治理工作的许多领域专业性很强,不具备专业知识就很难做好相应的工作。比如,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卫生事业管理、应急救援等治理工作,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外行领导内行就可能出现治理失误,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增强综合能力和驾驭能力,必须学习掌握分管领域的专业知识,使自己成为内行领导,才能最大程度避免出现治理工作的失误。
做好专业训练,提升专业治理能力,一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根据岗位特点和职业需求等实际工作要求,开展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的靶向培训和精准培训,让干部及时、全面、系统地了解新知识、学习新本领、开拓新视野,提升其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专业精神,努力提升专业治理能力。
二要进行专业训练。专业训练包括模拟专业训练和实战专业训练。比如通过模拟新闻发布会提高干部的新闻专业素质,提高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通过防洪抗旱、抗震救灾等桌面推演和情景模拟训练干部应急救援的专业能力。
三是选拔专业人士进入专业治理部门的决策层,有利于做出更科学、更专业的决策。2020年7月份湖北省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省市县卫生健康部门试行设立公共卫生总师,各级疾控中心主任由同级卫生健康部门领导班子副职兼任,疾控机构设立首席公共卫生专家特设岗位。这些政策的出台充分体现了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相信这种变革对于改进卫生事业的治理会有重要意义。
【洪向华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