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南方地区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多地文物安全也受到汛情的重大威胁。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目前,南方11省份至少已有13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受到损失,其中不乏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被毁,损失惨重,令人痛惜,汛情严重是一方面因素,但也暴露出日常文物保护工作的疏漏与不足。
文物一旦毁坏,难以复原,将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在多地持续强降雨过程中,仅7月上旬的3天内,安徽、江西境内的乐成桥、镇海桥、彩虹桥3座珍贵古桥相继受损。其中,镇海桥和彩虹桥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桥始建于明代,此次桥体出现垮塌,桥面部分基本被冲毁,受损十分严重。彩虹桥建于南宋,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被誉为“中国廊桥史上的绝版”,洪水将部分桥面和桥廊冲毁。虽然在古桥受损后,黄山、婺源都发布公告,寻找被洪水冲走的桥梁构件,准备修缮,但对于文物来讲,已经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
保护文物,只争朝夕,不可轻怠拖延。据媒体报道,黄山镇海古桥早已“疾病”缠身,隐患重重。早在2018年,经专业检测就确定大桥需要维修。而两年来,关于维修事宜,当地一直“在走程序”,导致错过了2年枯水期的维修时段。曾有人询问,一直说修,为什么总没动静。当地群众还质疑,早在今年3月,水利部就发布了该区域可能发生较大洪水的预警,为何未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可见,当地有关部门对文物保护工作不够重视,也不够及时。一遇到特殊情况,之前工作不力欠下的账就会暴露出来。
文物保护工作,要走心,更要有力。古桥大都修建在河道上,为了行洪,桥两端应该留有泄洪道。但近年来部分乡村公路和房屋违规建设,堵塞泄洪道,影响了河道畅通,危及桥梁安全。还有,尽管古人的智慧和劳动为后人留下了数百年依然可以通行的古桥,但这些桥梁毕竟也有承载上限和天长日久的损耗,缺乏修缮、长期通车都加重了古桥负担。一些地方对影响文物保护的河道违建,以及古桥限行禁令等监管不力、执行不严、整改不实,有的甚至在履行保护职责上不作为慢作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敷衍塞责,让保护监管形同虚设,这些都增加了文物损毁的风险。
保护文物的各项措施必须管用有效、落实到位。此次洪灾造成的损失敲响了警钟,更多的文物亟须得到妥善、认真的保护,亟须有关地方和部门亡羊补牢,尽快开展文物安全隐患排查和文物保护应急工作。除了要解决文物保护面临的资金难题外,还要理顺地方文物管理机制,贯通协调好文物、水利、住建、交通等多部门的相关工作,处理好在文物认定、管理、使用、监督各环节中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压实日常维护、修缮以及突发应急处置等责任。
心到力到措施到,文物保护工作才能真正做实做细做到位,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传承历史文化、连接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聂新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