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时代更需要法治的作为和担当
自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仅将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而且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将建设“法治国家”进一步提升为建设“法治中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系统部署,党的十九大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行了崭新的历史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描绘和勾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宏伟蓝图。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需要法治的作为和担当。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多样化需求需要法治。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只是物质文化诉求,还有对法治的诉求。法治是凝聚社会共识和价值共识的重要方式。在社会发展中,不同社会团体和个体可以提出不同主张、不同利益诉求。但法律是人们共同意志的体现,是人们事先作出的承诺和选择,遵守法律是人类契约文明发展的要求,也是政治实践发展取得的伟大成果。只有法律的权威受到充分尊重,社会共识才能最大限度地被凝聚起来。
彰显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本质与内在要求需要法治。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谋求的重要执政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公平正义和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既要靠经济、靠政策,更要靠法律。国家、社会、个人都信仰法治,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考量是非、评价曲直,以公平正义为行为导向,处理关系、定纷止争、维护秩序。这样,公平有序的法治社会就不难建立。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法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中国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有力保障。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作为考量指标,法治建设贯穿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整个过程当中。经济领域需要法治来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来明确政府职责,从而解决市场体制不健全、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政治领域需要法治来构建民众利益表达机制,需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而解决民众利益表达渠道不通畅,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民众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没有很好落实等问题;文化领域需要法治来引导和保障主流文化弘扬,从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文化软实力等问题;社会领域需要法治来构建有效的社会分配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医疗服务机制、教育保障机制、公共住房保障机制,从而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生态领域需要通过法治形式来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通过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凸显法治的作为和担当需要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全面法治为之保障,首先就必须有健全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其配套制度体系作为基础。一方面,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使立法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群众心声,凝聚各方面关切与智慧,使法律体系既符合各领域、各行业、各区域特定现实条件,又体现前瞻性和预见性;另一方面,要以增强针对性和操作性为目标,不断细化完善法律条文、进一步明确制度规定,依法约束自由裁量权。
凸显法治的作为和担当需要提升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严格执行是法治建设的灵魂,是法律体系完善与细化的最直接目的。一是提升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高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及其配套制度,坚持保护守法者的利益,严惩各类违法行为,真正做到违法必究。二是建设德法兼备的政法队伍,通过具体案例以案释法,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守法护法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
凸显法治的作为和担当需要分工协作、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党委、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等各主体的配合协作,按照既定的职责分工,加强信息沟通,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法治建设。另一方面,全面深入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加快推进各部门公职律师队伍建设,并根据各级各部门实际整合组建政策法治咨询委员会,服务于经济社会科学决策与各类政策法律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