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律是党的生命线,是管党治党的重器。党的十九大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进一步强调,要全面加强纪律建设,用严明的纪律管全党治全党。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以严明纪律管党治党的坚定决心,标志着我们党对全面从严治党认识与实践的深化。
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是党的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毛泽东同志说过,“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当前突出强调加强纪律建设,并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布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体现了党的建设一以贯之的历史传承和把纪律挺在前面的新鲜经验,凸显了纪律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治本之策的地位和作用。从纪律审查和巡视情况看,目前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纪律意识淡薄、纪律教育忽视、纪律遵守松懈、纪律执行软弱、纪律监督缺失等问题。纪律不严,全面从严治党就无从谈起。必须高度重视并牢牢抓住党的纪律建设不放松,做到有纪可依、违纪必究、执纪从严。只有大力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切实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才能使全党同志同心协力、攻坚克难,形成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担负起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加强纪律教育,把铁的纪律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党的纪律是外在的强制性约束,更是发自内心的自觉尊崇。只有把纪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把共产党员“理想+纪律”的“真正优势”发挥出来。纪律意识是否牢固,是党员干部能否遵守党的纪律的先决条件。加强纪律教育,关键是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做到入脑入心,把守纪律讲规矩变成一种习惯、一种觉悟。要创新教育方式,既要把遵守纪律与党性宗旨、理想信念的关系讲清楚,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也要用好警示教育这味“防疫良药”,用反面教材和典型案例当头棒喝,注意提高警示教育的政治性,把以案说纪、现身说法的警示震慑作用发挥出来。党员干部应摒弃“看戏”心态,“见不贤而内自省”,从中汲取教训,防患于未然,坚守底线、追求高标准,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
完善纪律规章,严格执行纪律。党内法规建设是纪律建设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党内法规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支撑、重要保障和根本遵循,制定修订党内法规90余部。这些党内法规突出党规党纪,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廉洁自律、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规范权力运行为重点,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和纪律建设的内容要求,党规党纪的笼子越扎越牢、越织越密。应该看到,体制机制改革不会一朝一夕完成,制度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根据党章对纪律建设新要求,需要继续总结实践经验,修订相关党内法规,实现制度的与时俱进。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立规置矩是为了引导、规制和约束,但有效惩戒、从严执纪能带来震慑、遏制的效果。十九大党章修正案赋予有干部管理权限的党组相应纪律处分权限,充分体现了权责一致的要求。各级党委、纪委必须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拿起纪律武器,注重日常、敢抓敢管、严格执纪,发现苗头就及时提醒纠正,触犯纪律就立刻严肃查处,提高纪律执行力,维护纪律的严肃性。
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四种形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的创新举措,是把纪律挺在前面、加强纪律建设的具体路径,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可操作的政策和抓手。“四种形态”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是一个完整的监督执纪问责体系。据统计,2015年以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运用“四种形态”,共处理204.8万人次,从第一到第四种形态占比依次是46.7%、39.9%、7.6%、5.8%。这表明,“四种形态”分层阻拦,每种形态对应的问题严重性递增,而所涉人数递减,从根本上防止过去那种“要么是好干部、要么是阶下囚”现象发生,体现了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关心和爱护。从近年来的实践看,在强大的震慑和政策感召下,一些人主动投案自首,争取组织宽大处理;一些正在或有动机违纪违法的人,及时悬崖勒马、改过自新;还有更多的人受到了警醒,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把握运用“四种形态”,要重点在第一种形态上下功夫,立足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综合研判“树木”与“森林”关系,宽严相济,分类处置,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谈话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把管和治更多体现在日常,真正用纪律管住绝大多数,实现“全面”和“从严”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