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人很难想象山里人对路的渴望。
冬至阳生,秦巴山脉,一条即将完工的隧道正横穿大山。打穿这座山,以往攀山越岭、肩挑背扛的生活,就会成为历史。
隧道所在的城口县沿河乡,是重庆去年确定的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有干部开始不理解:“扶贫投了不少钱,为啥一多半用来修路?”“为啥?因为没路才穷;不修路,啥子发展都谈不上!”沿河乡党委书记吴雪飞认为值。
基建欠账多、贫困人口多、自然条件差、发展能力差,是18根脱贫攻坚“硬骨头”的共性。
每天起早贪黑土里刨食,玉米、红薯、洋芋“三大坨”卖不上几个钱,加上小儿子患上重病,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46岁的汉子马学成背地里没少抹眼泪;
有一手嫁接果树的技术,却没买果苗的资金,坐在土墙边,奉节县平安乡的蒋业安剥着玉米,望着别人家的果林又羡慕又叹气;
刚还完盖房的债,丈夫却因一场病离世,看着体衰的父亲、还在读书的孩子,巫溪县红池坝镇的刘吉翠咬牙撑起一个家。
马学成、蒋业安和刘吉翠的心酸,在18个深度贫困乡镇里多有发生。怎样才能让这些真正的贫中之贫高质量脱贫?
重庆市委明确责任目标:精准到人头、统筹到区域,深度发力,下足“绣花”功夫。
深度发力,“力”从何来?四大火力集中:深度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深度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度落实各项扶贫惠民政策。同时,有针对性地实施稳定脱贫、基础设施、产业扶贫、生态保护、人口素质、公共服务、村“两委”提升七大脱贫攻坚行动。
换上胶鞋,打起背包,200多名市里和区县的干部住进了乡村。18名副厅级干部担任驻乡工作队长,18名市级领导任指挥长。找穷根,定规划,“缺啥补啥”。新的扶贫资金、项目和模式,向这18个最穷乡镇倾斜。
补短板、破瓶颈,打通“最后一公里”。在18个乡镇及更广阔的巴渝大地,更多的乡村产业路、旅游路和山水田林路越织越密,水、电、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在提速。
结合环境优势和贫困户意愿,柑橘、榨菜、茶叶等特色农业覆盖所有贫困户。“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就是为了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有持续发展能力,健全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重庆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帮扶帮到位,贫困户干劲来。马学成家种上了中药材,一亩地产出将增3倍;蒋业安栽下了自家的果林,技术和销售都不用愁;刘吉翠种了5亩茶,也种下脱贫的希望。
沿河乡的穿山路眼瞅着今年就通。“好日子就在前头哩!”沿河乡北坡村百十来户村民,浓浓的期盼终于要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