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努力有了成果,吃过的苦都值了
记者:塞罕坝林场获奖的消息一发回国内,立即引起全国人民关注,大家都很激动,作为领奖代表之一,请问您当时是什么心情?
刘海莹:第一个感觉是自豪。首先,这是对我们林场人多年来植树造林所取得成效的一种肯定;其次,这次获奖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肯定,更是对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的高度认同。但同时我也深感责任和压力,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高度重视,并专门作出重要批示。今天上午跟河北省委、省政府领导座谈的时候,省委书记王东峰和我们重温了总书记的批示,这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再者,我们并非十全十美,还有很多要努力和进步的地方,我们感到未来的责任更重了。
记者:现在,塞罕坝进入了公众视野,林场人50余年的工作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可,回顾几十年来走过的路,您有什么感想?
刘海莹:林场建立的时候是1962年,那时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党和国家能作出这样的决策,说明咱们党一是高瞻远瞩,二是对人民负责。当时,从全国19个省区市、24所大中专院校抽调了一百多名毕业生来林场,这是很宝贵的资源,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对这件事是多么重视。
我来林场的时候是1984年,最艰苦的那段岁月我没经历过,都是从“老坝上”那儿听说的。那段时期主要面临三大困难,一是高寒、高海拔、干旱的自然条件。那里最极端的气温能达到零下四十几摄氏度,那时候也没有很好的御寒措施。坝上属于亚高山地区,海拔大约在1010米到1940米之间,虽不至于产生直接的高山反应,但是长期工作生活下来,对身体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很多职工患了风湿病、关节炎。同时还有干旱的问题。这些自然因素综合起来导致了第二个困难,就是缺食少房。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能生长的农作物很有限,只能种莜麦、土豆等耐寒作物,由于脱皮加工的工艺水平有限,莜麦连皮一起磨,很难下咽,蔬菜更是长得不成样子。第三个困难是技术缺失,包括育苗技术、机械造林技术、人工植苗技术。我们林场叫机械林场,但是建场初期机械造林遇到很多问题,树栽不活,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林场的命运。
老林场人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击倒,大家铆着一股劲儿,1964年搞了一场马蹄坑大会战,总结以前的经验,终于解决了在中国北方高寒地区机械栽植针叶树的技术难题,坚定了机械林场继续建下去的决心和信心。后来又掌握了全光育苗技术,改进人工植树技术,开始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现在,林场人55年的努力有了一点成果,获得大家认可,吃过的苦都值了。
2 最简单最直白的初心就是把树栽活
记者:您刚刚提到了“老坝上”,在之前的采访中,您也多次提到他们对您的传帮带,请问他们对您影响最深的是什么?
刘海莹:我认为一是有执着的信念,不忘初心。到了林场,我们最简单最直白的初心就是把树栽活。第二就是坚守。我们的工作坚持一天两天不难,但坚持十年八年乃至一辈子,需要顽强的毅力。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们在工作过程中,渐渐与树木、大山建立起了感情。比如这棵树是某个人栽的,或者他父亲栽的,这片林子是他护过、经营过、看着成长起来的,就有了切割不断的情感纽带。
记者:很多媒体和网友称呼你们为“塞罕坝人”,请问您怎样归纳塞罕坝人的特质?如何看待塞罕坝精神?
刘海莹:由于塞罕坝人做出了一点成绩,出名了,导致塞罕坝人头上现在有了一些光环,所以有人这样称呼我们,这也是对我们的一种肯定。但在我看来,这就是自然形成的一个区域性概念,好比生活在承德的叫承德人,生活在石家庄的叫石家庄人,如此而已。其实当初林场人干这件事的时候,就没有奔着出名去,如果奔着出名去,这事儿就干不成。好比一个人预期10年出名,结果50余年后才被大众知晓,那他肯定半途就不干了。
要说塞罕坝人有什么共同或者特别之处的话,我觉得那就是精神,也就是你说的塞罕坝精神。最初,由于建场以来塞罕坝的成绩不断显现,到建场30周年的时候,当时林业部的老领导给塞罕坝精神归纳了16个字,叫“勤俭建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2010年,国家林业局领导来考察的时候,在原有基础上对塞罕坝精神进行了总结提炼,归纳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2016年,河北省委原书记赵克志到塞罕坝考察之后,又对塞罕坝精神赋予新的含义,归纳为“忠于使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现在的12个字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中归纳的,叫“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可以看出,塞罕坝精神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但有一点始终不变,那就是“艰苦创业”。
3 把塞罕坝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记者:对于多数林场而言,在追求生态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也是一大目标,请问塞罕坝林场有没有经营压力?
刘海莹:压力肯定有,林场是河北省林业厅直属事业单位,财政资金补助一部分,剩下要靠自己挣。我们认为在经营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比如在发展旅游上,我们的方针是适度开发。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本来可以承受每年100万人的游客接待量,但我们却将每年的游客量控制在50万人以内,因为那个地区原本树木稀少,生态环境很脆弱,如果在不保护的前提下去开发,很容易再次破坏。我们不能仅看眼前利益,还要对未来负责。二是处理好自身利益与周边利益的关系。林场经营起来之后,自身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给周边居民带来了效益,比如采伐季节需要采伐工,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再者森林里有很多可供采集的资源,如蕨菜、蘑菇等,周边居民采回去自用或卖给游客,我们从不收费。我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包含了这两层意思,那就是可持续和共享。
记者:您想对林场职工说些什么?
刘海莹:我最想对他们说的是,一个组织也好,一个人也好,做一件事情就要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做到了这一点,一定会取得一定的成绩,一定会对他人有所贡献,也会被他人认可。我想鼓励他们,特别是年轻人,要实干、肯干,把塞罕坝精神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