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历史上有三部叫做《忏悔录》的名著,作者分别为奥古斯丁、卢梭和托尔斯泰。当今读者,对卢梭、托尔斯泰大都耳熟能详,对奥古斯丁或许感觉陌生。其实,奥古斯丁是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在天主教系统被尊为圣人和圣师,是影响世界历史的重要人物,包括卢梭、托尔斯泰的《忏悔录》也是受他启发与影响的结晶。毫无疑义,没有人生来就是圣贤,奥古斯丁也不例外。他在《忏悔录》里秉笔直书,娓娓记述自己的曲折人生与心路历程,并把灵魂予以解剖。透过这部著作,可以窥见他何以悔过自新,何以超凡入圣。
一
奥古斯丁于公元354年出生在北非的塔加斯特城,母亲莫尼卡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的父亲希望儿子将来在仕途有出息,让他接受最好的罗马式教育。奥古斯丁7岁入学,尽管他天资聪颖,但不爱读书,调皮捣蛋,经常逃学,沉迷游戏,还喜爱撒谎,偷东西吃。12岁时,家里送他到马都拉城上文法学校,他不喜欢希腊语,对拉丁文学十分着迷,尤其崇拜诗人维吉尔。16岁时,因家庭经济困难,他曾辍学一年。进入萌动的青春期,他纵情于嬉戏,还以偷窃为乐事。
17岁那年,奥古斯丁就读于迦太基修辞学院。迦太基是当时仅次于罗马的大都市,也像罗马一样奢靡浮华。在这里,奥古斯丁结识了一位美貌女子,很快与她同居。不过,他一边纵情欢爱,一边刻苦学习修辞学,并成为出类拔萃的优等生,这为他日后飞黄腾达积累了资本。有一天,他阅读西塞罗的著作《荷尔顿西乌斯》,顿时心有所感,觉得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决心将一生奉献于追求真理”。他加入了当时颇为流行的摩尼教。他的母亲闻知此事,非常痛心。
374年,奥古斯丁完成学业,回到家乡开始他的执教生涯,在一所学校教授文法。两年后,奥古斯丁重返迦太基,担任修辞学教师,历时六年。他一面教书,一面治学,并因发表一篇戏剧诗而声名大振。后来,朋友为他在罗马谋得一个教职,他不顾母亲的反对而渡海到罗马。他一边教书讲学,一边广交学界朋友,不久就声名鹊起。384年秋,他离开罗马去米兰当修辞学教授。在这里,奥古斯丁结识米兰主教安布罗西乌斯,受他的影响开始接近基督教。虽然他在思想上有所变化,但生活上依旧耽于声色。
二
尽管做过9年摩尼教信徒,但奥古斯丁一直摇摆不定,因为只要深入思考,就会感觉其教义难以自圆其说。28岁那年,摩尼教的主教福斯图斯来到迦太基,充满期待的奥古斯丁得以一睹他的风采。福斯图斯是一位风趣、善于辞令的人物,每次演讲都被众人团团围住,奥古斯丁只能远远地站在外围观听。等了好几天,奥古斯丁才有机会向他当面请教。近距离接触,却发现这位主教只是读过几本西塞罗、塞涅卡的著作和一些摩尼教小诗而已,除了反复念叨空泛而荒谬的教义,对奥古斯丁所提到的哲学几乎一无所知。指望醍醐灌顶的拜访,结果却大失所望。
奥古斯丁曾经放浪形骸,热衷于金钱、荣誉和情欲,但获得的快感往往转瞬即逝,迷茫与痛苦却总是形影不离。在米兰街上,他碰见过一个乞丐,因为喝多了酒,独自一人边走边乐。此情此景,不禁让他感慨不已:人们苦苦追求的不过是一种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而乞丐得到路人施舍的几个酒钱就可以实现,为什么我们费尽心机历尽周折也得不到呢?乞丐觉得酩酊大醉是快乐的,你可能认为获得荣誉才是幸福的。然而,你的荣誉和乞丐的快乐都是虚假的,乞丐在醉眼蒙眬中睡去醒来,你在精神恍惚中睡去醒来,如此循环反复;乞丐似乎很快乐,因为他至少得到想要的东西,而你却成天为追求的东西而心事重重。
迷茫之际,奥古斯丁读到了新柏拉图学派的维克托利努斯传记,看到维克托利努斯晚年时皈依基督教,他内心深受感动。386年的一天,奥古斯丁听完朋友讲述埃及修道士安东尼的故事,灵魂深处掀起了风暴,一场泪雨骤然来临。为了尽情释放,他起身离开朋友,跑到花园的一棵无花果树下号啕大哭,泪流满面。两种力量正在相互冲突、拉扯,一个是精神的,一个是肉体的,一个追随上天,一个留恋世俗。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奥古斯丁决定离开情妇,辞去教职,改信基督教。这则往事,就是后世津津乐道的“花园里的奇迹”。
三
387年复活节那天,奥古斯丁与儿子、朋友一起在米兰正式皈依基督教,他母亲为此感到高兴。次年,奥古斯丁携家眷返回家乡,母亲在途中不幸死于热病。回到北非,他全身心服务于基督教。在这里,他创建了非洲第一所修道院,并使之成为训练教会领袖人才的场所。奥古斯丁致力于牧养教会、宣讲福音、救济贫弱等事业,并为解决北非教会的各种争端而到处召开宗教会议。余暇时间,他坚持著书立说,写下大量的哲学和神学著作,成为当时基督教学术界的中心人物。他在基督信仰与教义的演绎及阐明上有极深的创见,对罗马教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以上天为核心,以信仰为前提,运用新柏拉图主义理论结构论述基督教哲学的基本原理,把神学与哲学结合起来,整合“两希文明”(希伯来信仰精神、希腊理性精神),为基督教发展开拓了新境界。
正是基于这些重大贡献,奥古斯丁才被后世尊为圣人、圣师和圣徒式的人物。然而,奥古斯丁曾经放浪形骸,行为并不圣洁。他之所以能够超凡入圣,关键在于他能忏悔觉悟。忏悔原为佛门用语,即梵文ksama,音译为“忏摩”,省略为“忏”,意译为“悔”,合称为“忏悔”。佛家有“忏悔业障”之法,儒家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说,意思就是在修身方面直视自己的言语、行为和意识,要不断内省反思,及时净化自己的心灵,纠正自己的过错,从而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奥古斯丁发表《忏悔录》,就是公开进行忏悔,把自己的过失完全曝光,希望得到上天和他人的宽恕,并告诫自己改正过失,最终以实际行动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圣徒。
奥古斯丁认为,罪恶源于灵魂而非肉体,人的自由意志往往使人自以为是。唯有透过反省,我们才能深刻地认识自身。在浮华的当下,人们习惯于自以为是,而缺乏反省、忏悔和感恩。重读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抛去宗教等其他因素,至少能让我们懂得反省、忏悔是修身的重要门径。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都离不开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根本。唐代高僧神秀有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勤拂拭,就是经常打扫心灵的污垢,亦即通过反省、忏悔与自我批评而净化心灵,这样才能保持本心,更好地服务他人。(陈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