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昌十分注重深入群众,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都在基层。他总说:“关键时刻,干部在不在场效果大不一样”。在田头,他与农民席地而坐谈生产,在村舍,他与农民一道卷着土烟拉家常。他自己常年穿一双黑布鞋,一套灰中山装,到田间挽起袖筒植树,卷起裤脚犁田,拿起钢钎打石头,群众想什么,盼什么,他就带领群众干什么。全县400多位生产队长,他大都能叫出名字来。干部找他汇报工作,群众找他反映问题,他什么时候都不烦。
图为谷文昌在田间与群众一同劳动。(资料图片)
在福建省东山县,老书记谷文昌的名字一直铭刻在群众心中。
千百年来,东山人民被风、沙、旱、涝压得抬不起头、喘不过气。“春夏苦旱灾,秋冬风沙害。一年四季里,季季都有灾。”很多东山人因风沙为害而患红眼病,甚至失明。有田无法种,种了无收成,不少人扶老携幼外出讨饭。
看到群众受苦,谷文昌流下泪水。“如果我们不为民造福,要我们到这里来干什么?”他带领群众踏上了治理风沙的漫漫征途。走遍东山大小山头,通过实地探风口、查沙丘,走村串户与老农民促膝长谈,他制定了“筑堤拦沙、种草固沙、造林防沙”的方案。
然而,从计划到实践、从实践到成功,谈何容易?沙刚搬走,风一吹,又埋上。只能靠造林来固沙。造什么林?相思、苦楝、黄桦……十几种树种了个遍,无一成活。灾荒和贫困依然笼罩着东山,许多人摇头叹息:“东山这个鬼地方,神仙也治不住风沙!”
失败和挫折,没有压垮谷文昌。他对天发誓:“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1957年,转机终于出现。林业技术员吴志成报告,查到了国外种植木麻黄有效防治风沙的资料。谷文昌高兴地说:“不管外国货中国货,只要能治风沙就行!”
1958年,谷文昌亲任指挥,县直机关干部、工人、农民、学生,几天突击,种下1000多万株木麻黄、黑松、相思树等幼苗。然而天公不作美,树刚种完,持续一个多月的倒春寒冻死了几乎全部树苗,东山的绿色之梦再一次破碎。几近绝望之际,技术员小林告诉他,白埕村有9株还活着!谷文昌把那几株幼苗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说:“能活九株,就能活九千、九万!”
“只要我们有决心,光秃秃的海岛,一定会变成绿油油的海岛。”东山县委组成了由领导干部、林业技术员、老农三结合的试验小组,谷文昌亲任组长。他们在飞沙滩上种树,定时观察气候、湿度、风向、风力对新种植木麻黄回青、成活的影响。谷文昌又带着村林业队在白埕村种下20亩丰产试验林。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摸清了木麻黄的生长习性,总结出了种植木麻黄的技术要点,并通过多种方式让广大干部群众掌握。
为了在全县造林,县委制定了新的政策:国造国有,社造社有,房前屋后个人所有。集体种树实行包工、包产、包成本、包质量,同工同酬,一亩以上的育苗地抵消征购任务。试验坚定了群众的信心,政策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经过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3年后,400多座山头,3万多亩沙滩,全部披上了绿装。
种树还要管树。县政府下发文件:老天下雨就冒雨种树;天旱了幼树不返青,磨破肩膀、冒着烈日、踏着滚烫的细沙也要挑水浇树;遇到大风天气,要及时把被风沙掩埋的幼树挖开,被吹歪了的扶正;肥料不足,到大海捞小鱼小虾积肥喂幼树……全县广泛开展护林教育,加强病虫防治,很快建立起62个林业队,有护林员1100多人。谷文昌爱树如命,每次下乡,总要带上一把剪刀,一把铁铲,看见歪倒的小树亲手扶起来,看到该剪的枝杈随手剪掉;见人就说,谁要伤一棵树,就是伤了我的胳膊,谁折断一根树枝,就是折了我的手指。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在他的带动下,全县管树护林蔚然成风。细种精管,几年下来,177条每条宽50至100米、总长达194公里的林带,覆盖了东山大地。一排排木麻黄四季常青,昂首挺立,构成第一道防线。用材林、经济林次第展开,纵横交错,宛如一条条绿色长龙,环护着田园村舍。“林成片,地成方,大路两旁树成行”,不仅美景如画,而且扩大耕地1万多亩,改良农田7万多亩,出现了林茂粮丰,百业兴旺的景象。“神仙都难治”的风沙,被共产党治服了。
谷文昌经常教育干部,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有群众观点,为群众着想,从实际出发。他说:“我们既然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什么不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呢?”他要求干部发扬优良作风,到农村工作时,不当东转西看的“风水先生”;说话办事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弄虚作假;吃饭住宿不搞特殊;关系群众的事同群众商量,不能强迫命令。谷文昌还要求干部“把政治、技术、业务结合起来,孜孜不倦地学习。结合的最好方法是做什么学什么,管农业的,要懂农业、会干农活,管盐业的要会制盐坎、晒盐……不仅要从书本上学,还要从实践中学”。他以身作则,不仅刻苦学习理论,而且带头学习技术。
东山之所以治沙成功,主要在于谷文昌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紧紧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求教,发动群众积极性。“谷公带头,哪能不听?”许多人回忆起当年治沙时“一声令下,人人出动”的场面,激动不已。这样的县委书记,治沙怎能不成功,怎能不赢得群众的信任,怎能不被人民记在心里呢?(张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