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像(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新华社太原2月24日电(记者 王飞航)“青山有幸埋忠骨,沁河潺潺颂英灵。”在山西省安泽县杜村乡东唐村,每到寒暑假或清明等时节,中小学生及各界人士都会来到王光烈士陵园,缅怀先烈、重温历史。
王光,1920年出生在山西运城一个贫苦家庭,从小便被卖到地主家做丫头,因不堪屈辱逃离虎口。后被一家好心人收为养女,并有了读书的机会,先后就读于运城女师附小和运城中学,接受进步思想。
全面抗战爆发后,王光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散发传单,书写标语,自编自演文艺节目,进行抗日宣传,经常出现在抗日游行队伍的前列。养母担心她的安全,劝她待在家里。她耐心地解释说:“我做的是大事、是好事,不会出事的。”后来,她在离家几十里外的罗村参加了抗日宣传工作团。
在革命工作中,王光经过锻炼和学习,并受战友马保珍、浦安修等革命青年的影响,抗日信念更加坚定,并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起初她负责罗村、翟村一带的妇女救亡工作,鼓励她们勇敢地冲破旧的封建家庭观念的束缚参加抗日,使这一带的妇女救亡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王光也被妇女们亲切地称为“革命的大姐姐”。
由于她的出色工作,1941年党组织派她到冀氏县(今山西安泽县)担任一区区长、区委书记等职。面对更加艰苦复杂的工作环境,她积极发动群众开展生产,组织妇女纺线、织布、做军鞋,支援八路军在前线作战。
1943年10月,日军对岳南根据地进行残酷的“钳型合围”“铁滚扫荡”,扬言要变根据地为“无人区”。在一次敌人的“大扫荡”中,身为冀氏县一区反“扫荡”总指挥的王光,为了掩护群众转移,途中被敌人抓获,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3岁。
70多年来,王光的英雄事迹不断被传颂,感染和激励着无数后来人。如今,王光为之战斗牺牲的乡村已经成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为了进一步弘扬继承先烈精神,2018年4月,安泽县成立了临汾市首家以王光烈士名字命名的女子民兵班——安泽县王光女子民兵班,这个民兵班成员平均年龄25岁,全部为基层一线医院的医生护士。自成立以来,她们充分继承和发扬王光烈士精神,积极参加乡村旅游月义诊、农民丰收节执勤、烈士纪念日保障和太岳革命精神宣讲等活动,争做太岳革命精神的宣讲者、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