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王杰同志生前所在部队,和官兵一起重温王杰的英雄事迹,动情地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血性胆魄的生动写照,要成为革命军人的座右铭”。
2017年11月29日,一场交通事故现场,一辆越野车侧翻,车内两人被困。一名路过的小伙冒着汽车随时会爆燃的危险,用石块砸碎车天窗,又徒手将碎裂的天窗玻璃一块块撕下……小伙是海军仪仗兵马骏东。不少网友评价,这哥们儿有血性!
一个是英雄老兵,一个是新时代的军人,他们身上都有一种精神特质,突出表现为讲忠诚、有血性,能打仗、敢牺牲,爱人民、勇担当。
这种精神特质,是我军优良传统的传承、红色基因的赓续,说到底就是强军文化的滋养、熏陶和催生。
我军先进军事文化伴随着历史的脚步铿锵前行
习近平同志向全军官兵发出了“把人民军队全面建设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号令,开启了新时代人民军队强军兴军新征程。
“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一流军队不仅要有一流的武器装备来支撑,更要有一流的军事文化来塑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也进入了新时代。我军先进军事文化,是在军事领域形成的反映军队性质和宗旨、制度和传统、精神和作风、素质和形象的总和,在新时代主要体现为强军文化,为强军实践提供价值导向和内涵塑造。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军队的血脉,是革命军人的精神源泉,体现着军人的生存智慧,锻造着军队的软实力。
新时代强军事业呼唤强军文化。大力发展强军文化,已成为深化军队改革、打赢未来战争的现实需要和紧迫课题。
强根固本、塑形铸魂、凝神聚气、壮怀励志,我军先进军事文化伴随着历史的脚步铿锵前行。
人民军队创建初始,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充分吸收中国传统兵学思想,经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全面滋养,创造了党领导下的先进军事文化。一种崭新的文化一经诞生,我军便有了战无不胜的重要法宝。
蒋介石承认,他的失败就是军事文化的失败。他学习德国、美国、日本的战法,唯独没有自己的军事思想,战败就成了必然。
朝鲜战争前期,美军驻远东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认为,中国军队不会出兵,他的理由是了解中国人的性格和文化。
殊不知,中国人的性格变了,中国军队的文化也变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谜一样的东方精神”和“毛泽东化”的感召激励下,打败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军队。
抗战时期曾任驻中国武官、朝鲜战争被打败的美军第23团团长弗里曼,在比较共产党军队和国民党军队时说得很简单:“他们不再是同一批中国人。”
政治号召容易,心灵感召很难,自觉奉召更难。一代代子弟兵的文化自觉已成为一种风格。而风格是文化的沉淀,是最有用的东西。
马克思说,文化就是一种“普照的光”。先进军事文化不仅是我军发展壮大、克敌制胜的强大思想保证和重要力量源泉,也是民族精神的伟大旗帜和社会进步的鲜明导向。
91载的兼容并蓄、与时俱进,我军先进军事文化不断扩展着自己的内涵和外延
文化的色彩,是一支军队的思想色彩;文化的格调,是一支军队的精神格调。
红色传统、红色血脉、红色精神是强军文化的特有标记。
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严明军纪中,在“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的嘹亮军歌中,在大渡河十七勇士、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黄继光等革命军人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中……我军的文化基因赓续不断、一路传承。
井冈山飘香的红米饭,毛儿盖茫茫的草地,南泥湾沉甸甸的谷穗,锦州城弥漫的硝烟,上甘岭炸翻的泥土,南京路闪烁的霓虹,戈壁滩升起的蘑菇云,神舟天宫浪漫的“接吻”……我军的文化图谱光彩夺目,辉映时代。
文化存在决定精神状态。在党的培育下,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塔山精神、上甘岭精神、好八连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先进军事文化,在战争的炮火硝烟中、在建设的风霜雪雨中、在改革的破浪前行中孕育而成。这是一种饱含着马克思主义政治营养和革命精神的文化,一种雅与俗兼备、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文化,一种不但具有强大凝聚力战斗力、也对全民族有巨大吸引力感召力的先进文化。
文化的功效在于文化力。文化只有经过“化”的过程,经过“魂”与“体”的结合,形成文化力,才能生成强大的战斗力。因为一本书、一部影视作品只是一种文化载体,需经人的消化吸收,才会产生软实力,发挥硬效应。如同战斗力的构成要素是人、武器以及人与武器的结合,文化力的构成要素是人、文化以及人与文化的结合。
关于文化力的重要性,毛泽东有两个形象的说法:“我们有两支军队,一支是朱总司令的,一支是‘鲁总司令’的”;“共产党是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
“一首山歌三个师。”军队打胜仗,不仅靠枪声炮声,也靠歌声琴声。一支军队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战斗作风、兵法谋略等在战争中的作用,都表现在文化力之中。马雅可夫斯基说:“无论是诗,无论是歌,都是炸弹和旗帜。”刘邦的四面楚歌,诸葛亮的西城弹琴,戚继光的作词谱曲,都是以音乐克敌制胜的典范。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用3篇新闻稿吓退傅作义20万大军,也是文化战胜枪炮的例证。
91载的兼容并蓄、与时俱进,我军先进军事文化不断扩展着自己的内涵和外延。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兵学文化,是强军文化的根基;党的创新理论和“四有”“四铁”特质,是强军文化的魂魄;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和外国外军文化,是强军文化的营养。强军文化的自信,源于对“根”和“魂”的坚守和创新、对其他先进文化的吸收和借鉴。
维护文化安全,也是打造强军文化的重要使命
文化力,主要是思想、观念、灵魂的力量,它不仅表现在战时,还表现在平时。维护文化安全,也是打造强军文化的重要使命。
一直以来,西方对我国推行“西化、分化”战略图谋,实施“政治转基因”战略工程,所运用的主要手段就是思想文化的渗透。
敌对势力妄想对中国文化上的殖民始终没有实现,但近些年来我们少数人却在实行文化上的自我殖民。那种对民族文化的自我矮化、对民族英雄的自我贬损,以至对民族精神的自我迷失,都是文化危机的表现。
一场经济危机,会影响三五年;而一场文化危机,会影响一代人!外来的文化侵略可怕,文化自我殖民更可怕。
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言:“我们正进入一个文化比任何时候更重要的时期。”
发展之极是文化,赢得文化安全最终也靠强大的文化支撑。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在新一轮的竞争和较量中,文化防线一旦失守,必将造成国家衰亡、民族沉沦的恶果。
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现在,不少国家军队认为,一名军人必须懂法律、道德、种族、宗教、历史等文化问题。其中的每一项“软资源”为我所有,都可能成为战胜对手的有效利器。作为一名中国军人,自身的文化强大了,不但具备打赢能力,还可以防止敌人的文化进攻,确保国家和军队的文化安全。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
荷兰哲学家冯·皮尔森说:“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文化必须变得更有动态性,更注重未来取向。”
强军文化的创新在本质上是精神的理性生产,承担着为军事实践活动提供新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
继承是文化的根底,借鉴是文化的特性,时代是文化的脉搏。创新是传承意义上的“返本开新”。正如贺麟在《五伦观念的新检讨》中指出:“从旧的里面去发现新的,这就叫做推陈出新。必定要旧中之新,有历史渊源的新,才是真正的新。那种表面上五花八门,欺世骇俗,竞奇斗异的新,只是一时的时髦,并不是真正的新。”
创新决不能脱纲离谱,另搞一套。习近平主席在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如何“传下去”,体现的是强军文化的创新。这一创新过程,不是简单的“搭积木”“拼图形”,而是赓续与超越、坚守与重塑相统一的过程。坚持在充分尊重各部队荣誉和价值的基础上,让异彩纷呈的特色特质在交汇中融合、在融合中升华,才能实现传统上的熔旧铸新、思想上的深度耦合、感情上的吸纳接受、弘扬上的绵延不断。
最后,笔者想说,也许有人认为,在和平的年代,不那么需要革命英雄主义了,不用再弘扬战争年代的英雄了,但别忘了,我们今天的和平,正是战争年代的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争取来的,对英雄故事的传颂,是享受和平的我们表达敬意的方式。不管时代怎样变迁,英雄主义精神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承,它构建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凝聚正义、力量和无畏的勇气;它还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给我们以引导和激励。
崇拜英雄不是“中国特色”,而是扎根于几乎每个民族的文化中。比如,“美国队长”“超人”“闪电侠”,这些虚构的形象之所以在美国乃至世界走红,成为代表西方文化的“主旋律电影”,正因其所体现的“英雄主义”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人们崇拜英雄,是对英雄生命品质和思想光华的由衷敬仰,更是对自己人生价值和未来道路的重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