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一年多来,一系列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政策逐步落实,112项任务措施通过制度创新打通堵点、释放活力。图为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卡车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生产线上作业。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从全面小康到伟大复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努力用改革思维改革办法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十四五”时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良好开局。
顺应实践要求,始终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
日前,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和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印发。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自贸试验区实施7年来,坚持改革,大胆探索,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自贸试验区的实施和扩容,是我国运用改革思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改革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勇于改革,谁就会走在时代前列;谁拒绝改革,谁就会被历史淘汰。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到地方调研,就来到得风气之先的广东,现场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鲜明提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等重大论断,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要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领域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大后,宪法修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雄安新区建设、扩大对外开放、乡村振兴等重大改革连续推出,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深化学前教育改革等改革探索陆续推开,审批服务便民化等改革举措接续推进。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作用愈加重要。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我们党深刻把握世界大势和发展规律,科学分析我国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的新变化,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过去,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下,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优势对我国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今,由于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加上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把发展的立足点更多放到国内来,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顺应了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的新要求,是着眼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我们要自觉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上想问题、办事情,进一步增强改革思维,提高改革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抓落实,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聚焦重点问题,发挥改革突破和先导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天有超过2亿件快递在各地穿梭,每小时有超过10亿元商品在互联网上成交。不断跳动的数字背后,是现代流通体系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强大活力。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国物流费用占GDP比重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测算,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降低一个百分点,就可节约7500亿元。所以,我们要继续下功夫畅通“大动脉”,疏通“毛细血管”,建设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进一步减少交易环节、降低交易费用、提高流通效率,让生产要素在区域和城乡之间高效流通、合理配置。
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撑,也生动地体现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所在,这就是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在深化改革中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进一步拉动国内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首要的就是紧紧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在深化改革中努力创造适应美好生活新需求的有效供给。要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进程,不断推出更多符合国内消费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要切实加大教育、医疗、社区商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有效提升内需在拉动经济增长、促进技术进步、培育市场主体中的作用。还要更加注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增强居民消费的能力和信心。
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要看到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最强大的工业配套能力,也要看到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非经济因素冲击,特别是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突出。今后,我国制造业会逐步转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链会更复杂、更高端。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必须持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深化改革中充分挖掘国内能源、技术、人才等资源,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增动力。要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要不断完善国内产业配套体系,尽快构建“以我为主”的供应链体系,进一步释放产业集聚效应,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好联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辩证统一关系,不能割裂开来、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尽管现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但从长远看,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既要统筹国内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线上市场和线下市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发展,加快推动区域市场整合,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也要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不断提高国内市场标准、技术、品牌、知识产权的全球影响力,促进全球范围内各种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从而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总而言之,我们要像打通物流网络那样,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改革精神,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并着力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打通淤点堵点,激发整体效应。
坚持正确方法,蹄疾步稳推进改革
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当面听取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与会代表既有来自农村、社区、企业等方面的,也有来自教育、科技、卫生、政法等战线的;既有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扶贫干部,也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农民工、快递小哥、网店店主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需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
改革的种子往往从基层实践中萌发。40多年来,我国推进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重视发挥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鼓励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及时总结典型经验,推动全局性改革。这是“符合中国国情、富有中国特色、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把改革推向深入,加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继续坚持加强顶层设计与鼓励基层探索良性互动。对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先通过改革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这样一项一项抓好落实,就可以确保改革稳步有序推进。
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也是我国改革的重要方法。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相伴而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改革推向深入,加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继续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做到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成果,要及时上升为法律。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废止。唯有如此,才能在法治轨道上稳步推进改革,保证改革不变形、不走样。
当前,把改革推向深入,加强构建新发展格局,还要坚持和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也是在改革中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方法。要把协同贯穿改革全过程,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尤其是要厘清重大改革的逻辑关系,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和领域实现改革举措系统集成,在国有企业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集中攻坚,盘活改革“一盘棋”,打出改革“组合拳”,做到前后呼应、相互配合,实现衔接配套、形成整体,提高改革的整体效益。
(毛胜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