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永葆活力的三大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活力源自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有赖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科学民主决策,才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才能在改革中破除旧体制的束缚,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永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活力、制度的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活力源自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当今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得益于新中国的成立及党领导人民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次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是继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之后的又一次伟大革命,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坚持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在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上思想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更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和优势。为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党中央又相继提出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举措,为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向好的发展态势提供动力。
不仅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我国在所有制和分配等领域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多层次性的特点和发展需要,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也从改革开放前单一的公有制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又强调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分配制度也从改革开放前单一的按劳分配转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既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又允许合理拉开收入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此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国家金融、财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战略等方面的改革和建设也取得一系列的突破和成就。全面系统深入协调的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的生产关系能够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为我国经济保持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并将继续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政治、文化、社会等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同经济领域的改革这个主轴衔接配套、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期新阶段如何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做出一系列新部署。他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并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他要求,“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他主张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鼓励广大干部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的新进军号、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动员令,党领导人民掀起了新一轮改革浪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会提出的“六个紧紧围绕”明确了深化六大领域改革的方向,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全会认为全面依法治国,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关键在于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十八届五中全会研究制定了“十三五”规划,部署了需要取得明显突破的十大发展领域。十八届六中全会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制定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修订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等等。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领域改革不断提速,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急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迈出了铿锵的步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活力有赖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基本矛盾,决定了改革的必然性、长期性。既然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为什么有的改,有的不能改?为什么强调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回答这些问题,还得回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矛盾是对立面的统一。既然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还存在矛盾,就表明它们之间既有不相适应的方面,当然也有相适应的方面,是不相适应和相适应这两个对立方面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对与生产力性质相适应的方面(基本的方面),继续坚持;而对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局部的方面),必须进行改革。换句话说,改革的对象不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而是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不完善的方面。在上层建筑领域也是如此。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方面,就社会制度的层面来看,主要体现为社会的基本制度,不相适应的方面主要是社会的具体制度,也就是社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体制和机制都不适应)。因此,改革的对象,主要是不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而不是社会的基本制度。体制机制是社会制度的实现形式,是为完善与发展基本制度服务的。在社会制度体系中,由于体制机制不占主导的方面,处于从属的地位,因此,变革社会的体制机制,不会改变这个社会的性质,反而有利于社会制度的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就是革除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建立和完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制机制,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一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这个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弦更张。这个立场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牢记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和决定力量,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改革和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这个原则就是四项基本原则,它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立国之本,是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 因此,在改革问题上,要增强政治定力,坚守政治原则和底线,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明确了改革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以及改革社会主义体制机制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就能够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活力还有一个制度的因素,它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谈不上有活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之所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 。
不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活力需要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以及其他方面的体制的活力,也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前提和基础。比如,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目标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他还强调,“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贯彻这个思想和精神。抛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所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永葆活力的根本保证
明确了需要进行改革、改革的性质、改革的对象,不等于解决了改革的全部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改革的路子。如何进行改革,不能靠理论抽象或思维推理,而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要大胆闯、大胆试,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探索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不要搞无谓的争论。
改革的根本任务是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它既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否定,抛弃社会主义另搞一套,也不是对原有体制的修修补补,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认识改革、实施改革、推进改革,把握改革的规律,保障改革爬坡过坎取得成功,就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在中国,这个领导改革的坚强核心,只能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开创者,也是改革开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也就没有这个事业的辉煌。
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体现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进行总体谋划,把握改革的内在规律,明确改革的方向、重点,搞好改革的顶层设计,同时进行组织推动,凝聚各方面的共识,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汇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妥善协调好、处理好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和重大问题,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以强大的政治勇气和卓越的政治智慧推进改革。
我们经常讲,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最大优势是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些结论的得出,说到底源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科学民主决策,才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把这个相比较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在改革中破除旧体制的束缚,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永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活力、制度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