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是毛泽东同志的重要哲学篇章,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核心文本之一。毛泽东同志在对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实践论就是中国革命的认识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在革命的过程中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论》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深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用实事求是的观点反击妄顾中国国情、混淆社会矛盾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得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更加有效的结合。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批判错误思想路线的哲学总结,也是中国近现代社会革命经验的哲学概括,对中国革命胜利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新成果、新实绩,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实现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当前发展遇到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我们没有现成的答案可照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只有遵循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检验、修正、批判最终升华认识。在当下的中国,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之时,我们有必要重读《实践论》这篇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做到知行合一、事实就是,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在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写好新时期的实践论。
一、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和实践主题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讲到理性认识为止,还只讲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 更重要的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而理性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后,根据实践的检验才能做出判定。在不断的自我认识、自我革命、自我反思中,在对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的反复总结、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的正确认识和对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对比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正是历史经过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所作出的回答。
近代以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三座大山,赢得民族解放和独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彻底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逐步实现。短短几十年,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带领一个积贫积弱面临列强瓜分的东亚病夫,变成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十亿级人口的工业化大国。建国以后毛泽东在至少三个不同的场合都引用过同一句话:“不唱天来不唱地,只唱一出《香山记》”,这出《香山记》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和基本矛盾的正确把握和坚持。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当下的中国对《实践论》更为深刻的阐释。中华民族有过辉煌、走过坎坷、经历过屈辱,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实践道路。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写道“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 。我们党在带领人民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也遭遇过曲折甚至挫折。我们敢于承认和正视党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曲折,也善于在实践探索中及时纠错、深刻总结,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就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不断遭遇曲折、战胜曲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证明了自身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能力,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的政党和其他的道路,是我们的不二之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
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实践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紧密结合,阐明了“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一致性,为党的宗旨寻找到哲学依归。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鲜明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着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心中有民,始终不渝地尊重和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放到想问题做决策的第一位。这既是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党的群众路线的坚守和践行,也涵盖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共同愿景。
战争年代,人民群众以“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实际行动支持和参与革命;和平年代,人民群众紧紧跟随我们党发展经济、建设家园,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党在各领域的政策愿景最终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变为了现实。我们党的事业和群众的生活是一脉相承、紧密相连的,发展经济要体现到群众生活中,社会建设要回归到群众期盼上,党员干部“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思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的重大失误、重大挫折,无不是偏离、放弃群众路线,脱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结果。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历史和时代使然,是我们党的性质的必然,只有这样,才能夯实执政基础、筑牢执政根基,使党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扎实推进改革开放的宏大实践
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人们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又通过实践解决问题,最终实现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走动今天,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在实践中改革,在开放中发展。“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要学的是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据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毛泽东同志这些哲理性论断,从理论上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既是实践为中国做出的选择,也是实践的必然结果。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也证明,我们必须要从《实践论》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统筹好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观、改革与开放两个基本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的伟大创造” 。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更加突出表明“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必须要遵循的原则。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构建全方位改革开放新格局,充分展现了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大国际视野和战略实践路径,也充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在当下的中国,中国共产党人要主动研究改革、投身改革,做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和急先锋,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大胆改革生产关系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在实践中激荡发展动力,解决发展问题,寻找发展契机,真正地彻底地释放社会生产力。面对被历史和时代放到我们面前的“卡夫丁峡谷问题”,我们只有以更加自信的面貌,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以“四个全面”战略目标的实现,来给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关于这一历史必然性问题的回答。
“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没有它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没有它积累的思想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实践论》已发表80年,但其蕴含的哲学光辉非但不因时光流逝而黯淡,反而经时间检验而愈显其珍贵。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重读《实践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新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结晶,它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开辟出了一条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