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黄昏降临北京中轴线,余晖给老胡同洒上一圈温和的金色。在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前门西河沿街,白日的喧嚣渐归宁静,清脆的自行车铃声悠然飘过,不远处的前门门楼傲然矗立,古老和现代在这里和谐相遇。
曾几何时,这里还因私搭的天线在屋顶上盘根错节,“连前门门楼都看不到”。顽固的违章停车旧疾,随意摆放的堆物堆料……种种乱象不仅让背街小巷丢掉了传统风貌,更让群众深受困扰。
前门西河沿街的变迁并非个例。去年4月以来,一场声势浩大的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战役”在北京市西城区全面打响。西城区广大党员干部坚守绝对忠诚、责任担当、首善标准,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使街巷胡同逐步找回和谐宜居的北京味道。
带着感情做,做出感情来
在西城区慎业里胡同的入口,挂着一块醒目的公告牌,街巷长祁正斌的名字和电话清楚地标记在上面。“一个电话,小祁就过来了”,一周7天24小时待机,祁正斌的手机号成了慎业里胡同居民的“便民热线”。
如今,走在西城区的每条街巷胡同,都可以看到统一规范设置的“街巷环境整治提升公告牌”,街巷长的姓名、职责、联系方式等信息一目了然,只需拨打一个电话,就能找到自己的街巷“管家”。
这一变化源自西城区近年推行的街巷长制。在街道层面,由处级、科级干部担任街长,由街道机关科级干部和驻地科、队、站、所的领导担任巷长,鼓励党员干部冲到背街小巷环境整治第一线。
2017年4月,全区1402名街巷长正式“走马上任”,前门西河沿街街巷长王俊礼就是其中一员。机动车停车问题曾是前门西河沿街的痼疾。王俊礼上任后,先后3次召开居民、商户代表座谈会,与居民和商户达成一致意见,协调临近地下停车公司,解决了78辆居民机动车停车问题,还原了一条“清爽利落”的前门西河沿街。
在王俊礼看来,街巷长的职责不仅是管理好街巷的环境,给居民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更是架起政府与居民沟通的桥梁。
拆除违建,增加便民设施,提升胡同文化内涵……街巷长们挨家挨户认门、用脚步丈量街巷,在为百姓办实事中建立起深厚的鱼水情。从不理解到积极支持,居民们与街巷长上下齐心,成了无话不说的“一家人”。
“其实,街巷治理就像绣花一样。街巷就是一卷画布,我们街巷长就是一根根绣花针,和百姓一起美化身边环境,共同描绘出一幅动人的美丽画卷。”展览路街道北营房北街街巷长王立平说。
“小支部”实现“大治理”
背街小巷整治工作表面上提升的是生活环境,根源上涉及的是社会治理这个大课题。做好这篇文章,单靠街巷长的“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协调统筹、综合施策。
西城区依托街巷长制总结提出“小支部、大治理”的党建工作思路。依托这一理念,411个临时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相继诞生,虽然载体不同、方法各异,却都发挥了党建引领的集聚效应,使“用绣花功夫整治背街小巷”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打造出一条条属于百姓记忆、留住历史味道、又不乏现代特色的“精品街道”。
广安门内街道工委发动78名街巷长,在所负责的街巷牵头成立了69个街巷临时党支部。在拆除违建过程中,各临时党支部总结出一系列层层递进的工作方法,街巷长和社区党员代表穿梭在大街小巷,从发放《致居民的一封信》,将张贴的通知拍照留存,再通过电话或微信告知居民……对每一户居民都事无巨细地从头跟到尾,直到居民“点头”,“悬着的心才算踏实落地”。
“想要让居民理解政府的工作,首先要怀揣着一颗真诚的心。”胜利一巷临时党支部书记姜国章说,“只有得到群众支持,‘小支部’带来的‘大治理’才能真正落实到整治现场,为下一步街巷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哪里有项目,哪里就有党支部。充分吸纳群众心声、听取民意再立项,将彰显群众需求的元素融入到街巷品质提升工作中,从源头上解决了百姓之忧。
广安门外街道城市整治组临时党支部副书记张琨介绍,为了做到公开透明,街道专门为党支部颁发了旗帜和牌匾,每到一处整治现场,鲜红的党旗就会插在最显眼的位置,“既彰显了我们完成任务的决心和态度,也增强了群众对我们的监督”。
唤醒主人翁意识
以为民服务的热情啃下一个个“硬骨头”,使昔日“脏乱差”的背街小巷旧貌换新颜,扎根街巷的临时党支部释放强大向心力,吸引越来越多的社区党员主动加入到街巷整治的队伍中来。
66岁的老党员姚文兰,从出生起就居住在前门西河沿街,对街道有着特殊的感情。“过去,这里上下水道都有问题,一堵起来废水能流到街上;头顶私拉的电线横七竖八像蜘蛛网一样。”近年来,姚文兰见证了前门西河沿街焕然一新,“现在,自来水管安到各家各户,煤改电后家家都有电炉子,这条街越改越好了!”
如今,姚文兰毛遂自荐当起了社区志愿者,每天戴着党徽“转街”值班。“为了让前门西河沿街更美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社区积极分子中的党员代表,老街坊有着独特的感情优势,能够以其独有的亲和力,在春风化雨中赢得居民的信任,使街巷整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党员李玉芳不仅是天桥街道联合党支部的一员,还是社区助老队中的骨干。长期以来,家住小腊竹19号的空巢老人刘大爷是她的服务对象。当所有人都在发愁如何劝说老两口拆除自家的20多平方米违建时,李玉芳对刘大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原本固执的刘大爷逐渐改变了想法。最后,刘大爷一家不仅成了社区拆违“第一户”,还成了胡同里的宣传员,拉着街坊们一同加入到协助拆违的行动中来。
无论是在解决居民困难往返奔波的路上,还是24小时不间断监督车辆停放的“红袖标”,抑或是为街巷增添老北京韵味建言献策……点滴的付出汇聚成磅礴的力量。
一幅党群连心、共建美好家园的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