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十八大以来,以八项规定破题,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八项规定着眼于治理以往被认为“不是事儿”的细节、小节问题,对于转变党员干部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有着特殊意义。更加严格地执行八项规定要求,巩固作风建设成果,同样需要重视解决党员领导干部的观念问题和心态问题,注意克服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造成的消极影响。
12月3日、4日,本报推出“八项规定三周年特别策划”连续报道,受到读者关注。哪些陈旧观念或心态阻碍着作风建设的深入推进,或者消解了作风建设的成果?本报记者总结在地方采访的见闻感受,发现“官威”思想、“不为”观念、“忽悠”想法、“看客”心态,这四种“官念”应当努力革除转变,这样才能为深化作风建设从思想根源上清除羁绊。
耍威风、讲排场,寻求权力的“存在感”
“官威”思想该抛弃
某省省委一位副秘书长说,去年她在参与省会城市一处大型烂尾楼盘的处理善后时,见到该市信访局局长的日常工作状态:只见这位局长半靠在椅背上,跷着二郎腿,在下属和群众面前,摆出一副说不出的傲慢和无礼。
“当官要有官威”的想法,在一些干部身上根深蒂固,在工作上除了作风粗鲁、霸道,还表现在“折腾人”上。遇到规定有自由裁量空间时,一些基层干部会寻求权力的“存在感”,要么把可走可不走的环节都让群众跑一遍,要么把事项拖到最后一天才办理。
而群众最常见的官威,则集中在仪式、待遇上——前呼后拥、高接远迎,包有人拎、伞有人打。近些年采访过一些观摩会,有些基层干部为向上级来人表达敬意,跑到高速路口迎接,送到管辖地界才走。前来观摩的领导起初会制止,有的后来也就顺水推舟了。
从传统的角度看,有人认为我国是个人情社会,维持“官威”就得讲究“面子”,而“面子”又与“好处”联系在一起。所以,“没有好处不办事”的风气,在一些干部那里明里暗里仍有市场。
各地也积极探索从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入手解决,扎紧制度的笼子,让群众监督明明白白,让权力行使清清白白。
【旁白】
做官摆架子、耍威风、讲排场,认为“水至清则无鱼”“迎来送往增感情”,这些都是传统的封建官场陋习,也是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的思想根源。必须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摆正与群众关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勿以小利而沾之,勿以小情而徇私。
不拿好处也不办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不为”观念须打破
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干部一方面不敢耍特权、谋好处,另一方面却产生了懒政、怠政情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态滋生。对单位,“不敢贪腐,也不干活”;对群众,“不拿好处,也不办事”,这些负面想法和做法的蔓延,影响了整个队伍的干事创业热情。
河南省纪委在作风满意度的调查中曾询问,“您认为当前当地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方面哪些问题最突出”,62.0%的人表示是“不作为、慢作为”问题,50.3%的人认为是“事难办”问题。该省的一位市长表示,在防止权力滥用的同时,还要防止不作为、不担当。
“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是政府部门必须恪守的原则。有基层干部说,要打破“铁饭碗”观念,按照廉能勤绩的要求履职尽责。在干部考核上,科学设置考核标准,避免“干多干少一个样”。在干部任用上,体现“为担当者担当”,避免“干活越多,得罪人越多”。
【旁白】
从以前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到如今“门好进、脸好看、事不办”等,都是不作为现象。必须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克服“不为”观念,把履行岗位职责作为个人应尽的义务。
敷衍塞责,损害干群关系和政府公信力
“忽悠”想法要改掉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的为民办实事通道徒有虚名,实事虚做。“市长热线”将市民投诉反馈给部门,却被一些人对上级、对群众两头敷衍;有的把材料汇报当做成绩,虚事实做,把说的当成做的,把想法当成现实,把思路当作成绩,在一些地方形成了“材料政绩”和“统计政绩”的现象。
湖南郴州市纪委副书记李小华说,一些干部阳奉阴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比如,公开吃喝有所顾忌,便转移到隐蔽场所胡吃海喝;其他娱乐活动不敢搞,但仍在一些私密场所带彩赌博;一些高档白酒不敢明面摆上桌,换了包装偷偷喝。
还有一些“忽悠”是联动产生的,问题出在下面,根子往往在上面。上面决策时的官僚主义,往往会导致基层落实时的形式主义——拍脑袋的决策,基层落实不了,只好弄虚作假。
“三严三实”明确了领导干部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和做人准则。但是,要做实绩就要付出心力,要攻坚克难,甚至要承担试错成本。一些党性不强、不敢担当而又贪大喜功的干部,不走正道走捷径,不去务实耍忽悠。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和问责机制,这个地方的官场就会盛行忽悠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