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件事引发热议:韩先生到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工商局办事,当时临近下班时间,负责办事的工作人员说:“没看见几点了吗?今天办不成了,明天再来吧!”因事情紧急,韩先生苦苦哀求,办事人员不以为然:“你们不容易关我什么事?我自己是准点下班,多一秒都不会等。”到了16点59分,负责办事的工作人员关闭电脑,抓起手机,飞一样地离开了办事大厅。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来,在严抓工作纪律的高压下,各地政府机关办事人员上班迟到早退的少了,工作时间闲聊的少了。但笔者在看到这些可喜现象的同时,也发现少数干部像管城工商局那位工作人员一样,口服心不服,对待群众办事总是应付,能推就推。群众很着急,他们却漫不经心,随便一句话就让人白跑一趟。这种老爷做派、衙门作风必须坚决纠治。
服务群众,靠纪律约束,更靠政治觉悟和党性自觉。真正的共产党员,就应该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想方设法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群众上门办事,最怕吃闭门羹。吃一次闭门羹,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就会降一分。党员干部作为党的形象代言人,一定要争分夺秒、满腔热情地为群众服务,决不能搞“你着急、我不着急”那一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党员干部来说,印把子、笔杆子、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有左右群众办事的“能力”。殊不知,权为民所赋,也当为民所用。群众是你的监督员,也是你的审判员。你让群众不满意,群众就会把你掀下台。
作风建设的实质是规范用权,让老百姓得实惠;作风建设的目的是服务群众,把老百姓的事办好。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谷文昌“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郑培民“当官不为己,万事民为先”……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之所以能成为群众的主心骨、贴心人,就是因为他们和群众说话无障碍,与群众沟通无距离,给群众办事无条件,心中始终有“一切为民”这根弦,有“群众是天”这份情,有“民生疾苦”这本账。
有些人为群众办事搞“拖”字诀,就是缺少换位意识,不善于换位思考。不会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就打不破认识壁垒,体察不到群众的酸甜苦辣。事实上,自己眼中的小事可能就是群众心中天大的事,自己认为可以缓办的事可能就是群众急切办的事。党员干部只有经常给思想“换个座儿”,多从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做决策,才不会因为要准时下班而耽误群众的大事。
树立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最根本的就在于解决好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问题。那些庸官懒官怠官,还没摆正位置,没有认识到当干部就是做公仆、做人民的勤务员,头脑中还有当官做老爷的封建意识作祟。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公仆公仆,一要为公,不能有私心;二要为仆,不能有官气。公仆对人民负责,天经地义。这种关系不能颠倒。任何党员干部,只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当官老爷的权力。把这个问题搞清了,就不会怠慢群众,就会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群众的利益看得比天大。只有这样的党员干部,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爱戴和支持。(桑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