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干部群体在网上往往成为被攻击的对象,现在又被归为“黑五类”。虽然这一提法只是基于网络大数据的简单分析,缺乏应有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但在网络低 俗语言的背后,干部被“黑”这一现象,却真实地反映了当下网络舆情的关注度,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矛盾的聚焦点和干群冲突的现实语境,值得认真思考。
网络低俗语言集中指向干部等为公众服务的群体,细究原因,情由各异。一是官民信息的不对称。由于存在着权力行使的不透明,信息的不对称,群众只看到权力行 使的结果,并不了解干部的具体行为,容易产生遐想,求平衡心理使低俗语言在网上“任性”发声、“野蛮”发力。二是宣传报道的片面性。毋庸讳言,一些干部的 话在群众心中的可信度减弱。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有些干部说的假话太多了,对群众总是“报喜不报忧”,不说实情,不讲诚信,久而久之,公信力渐失,要想取得 群众信任越来越难,一些地方的公权部门陷入“塔西佗陷阱”。三是群体为个体“背书”。干部在社会上关注度高,一旦个体出现新闻事件,很容易快速传播发酵, 相互牵连,整个群体成为“千夫所指”。四是反腐效应的“溢出性”。随着反腐败力度的加大,网民看到干部群体中越来越多的“老虎”被擒、苍蝇“被拍”,从而 采用过激甚至低俗的以偏概全言词,表达对腐败分子的痛恨,使干部群体成为众矢之的。五是基层矛盾的现实性。基层干部群体与群众的接触最多、联系最广,面对 的矛盾和冲突也最直接、最现实,老百姓对他们的言行举止感受最多,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特别容易将其放到网上发泄,干部被“黑”也就事出有因、在所难免 了。
网络舆论的特点,易使经常处于“风口浪尖”的干部群体被“黑”。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监督作用在众多网友的助推下得到了极大发挥。具有正确导向的网络舆 论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高效廉洁政府建设,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维护公平正义。但网络的大众化和匿名化特点,也带来网络舆论真假难辨、易被操 纵、情绪化突出等问题,反映在网络舆情上,就会出现各种非理性的表达。据相关网站的舆情分析,有些网民具有严重的“仇官”、“仇富”心理,往往不分青红皂 白,“逢官必贬”、“遇富即骂”,会把个别或某种偶然性的问题过度放大,变成全民围观的公共话题。干部群体被“黑”,即属于此类“躺着也中枪”。
因为干部群体中的确存在“害群之马”,被“黑”也在情理之中。有的干部以权谋私、欺压百姓,有的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小官大贪有之,高官巨腐有之,落马干 部越来越多,涉案金额不断创出新高。这些行为严重侵害社会公共利益,败坏党风政风。同时,一些政府部门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依然突 出,少数干部作风不民主,对百姓呼声不闻不问,对群众投诉不理不睬,懒政怠政、推诿扯皮,乱作为、慢作为、不作为现象时有发生,权力清单不公开、不透明、 不规范,办事手续繁琐,群众疲于奔命,导致公信力不断削弱,权威性受到质疑。上述现象,虽是少数干部所为,但百姓深恶痛绝,自然要在网上发泄。
干部队伍整体被“黑”确实有失公允。总体而言,干部群体的主流是好的,他们忠诚党的事业,心系群众、兢兢业业、忘我工作,没有这支干部队伍的无私奉献,就 没有我们今天取得的巨大成就。网络舆论把整个干部群体归为“黑五类”肯定是站不住脚的。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既然群众有呼声和怨气,就证明干部为群众 服务的工作还没有做到家、没有做到位,还存在着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干部要闻过即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改变群众的看法,赢得百姓的口碑。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