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参会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在会后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8年持续奋斗,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累计300多万名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和数百万名基层工作者奋战在一线,涌现出一批政治坚定、表现突出、贡献重大、精神感人的杰出典型。他们是新时代的英雄,值得我们深深致敬。
“乡亲们托我向您再道一声‘卡莎莎’(谢谢)”
总结表彰大会现场,10名同志、10个集体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1981名同志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1501个集体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获奖代表中,既有为脱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广大基层组织,又有长期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产业专家、党员干部、社会人士。
“十八洞村的群众现在过得很好,盼望您再去看看。”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奖牌时,湖南省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施金通激动不已。
与施金通一样感到振奋的,还有四川省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领奖时,我对习近平总书记说,三河村的乡亲们非常想念您,他们托我向您再道一声‘卡莎莎’(谢谢)。”
在几位个人楷模的胸前,一枚奖章闪闪发亮——这枚奖章绶带上嵌有由花丝镶嵌工艺制作的“吃、穿、学、医、房”5个符号,代表“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连接处则是象征“全国上下团结合作,共同为脱贫攻坚战作出伟大贡献”的团结纹、缠枝纹;奖章上还刻着代表“扶贫责任落实到人,实现56个民族一个不落、一个不少”的人字纹和56条射线。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这次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是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中涌现出的杰出代表,是举国同心、合力攻坚的缩影。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实践中,他们的事迹,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诠释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脱贫攻坚精神。
“这句‘辛苦了’,是对所有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人员的肯定”
“带领乡亲们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通向外界道路的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说:‘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毛相林和下庄的奋斗故事被“点名”。
摸索“脱贫路”,毛相林带头种过漆树、养蚕栽桑,从蛮干到巧干,确定了柑橘、桃树、西瓜三大脱贫产业。2020年,下庄村人均收入达1.3万元,较20年前收入增长了40倍。
“颁奖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我说‘辛苦了’。这句‘辛苦了’是对所有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人员的肯定。”毛相林告诉记者。
包括毛相林在内,一大批先进模范为脱贫攻坚事业付出满腔赤诚,用无悔的坚守点亮贫困群众通向幸福的明灯。
这盏明灯,照亮了大山女孩的梦。当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坐着轮椅接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颁奖时,人们不禁想到,就在不久前,她还是走着上台,获颁《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因为害怕学生和家长担心,张桂梅一开始并不想坐轮椅上台。“在学校,她可以扶着栏杆和墙走,但是因为不熟悉颁奖场地,还是要考虑安全。”陪其来京领奖的陈法羽告诉记者。
2008年,张桂梅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13年来,近2000名女孩从这里考上大学,陈法羽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已成为一名警察的她,回忆起高中三年,仍然难以平静:不论刮风下雨,张桂梅老师每天清晨陪着学生晨练,白天几乎每节课都亲自查课,晚上12点后查完宿舍才入睡。“没有张老师的呕心沥血,就没有我们的命运转变。”陈法羽说。
因为关节痛,手指伸展不开,张桂梅的手上贴满膏药。身患20多种疾病的她,却用自己的药费资助孩子们上学。她说:“能换来孩子们有学上,很值得。我会战斗到最后那一口气。”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坐着轮椅出场,几次颤颤巍巍想努力站起来接受颁奖。习近平总书记示意她不用起身,弯腰为其颁发奖章、证书。这一幕透过直播画面,让很多人热泪盈眶。
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外事局研究员夏森,已经97岁高龄的她,离休后仍心系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累计捐出自己靠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203.2万元,用于改善陕西省丹凤县、江西省上犹县贫困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其中100万元设立“夏森助学金”,目前已资助182名贫困大学生圆了“大学梦”。
穿越时光长廊,在颁奖现场,这些脱贫攻坚战场上的英雄依然顽强向上、精神矍铄,给人满满的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我们一以贯之”
总结表彰大会上,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等10个集体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这10个获奖集体,以及全国无数单位、企业、基层党组织,用不懈探索和创新实践,蹚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
李凯告诉记者,当他在等候领奖时,望见习近平总书记的身影,脑海中便浮现出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2月冒着严寒来到三河村看望彝族群众的场景,当时就热泪盈眶。
三河村位于大凉山腹地,海拔2500米,曾是一个典型的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一度超过46%。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河村,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三河村大力发展种养、文旅产业。全村土豆种植3300亩,贫困户户均增收2500元以上;花椒种植1500亩,户均增收15000元以上。此外,三河村还发展了养蜂、核桃、云木香等产业,建立起旅游合作社,进一步带动贫困户增收。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党中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跨越山海,福建与宁夏结成了帮扶对子。
“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千山万壑,干旱荒凉。为破解水困魔咒,“吊庄移民”提上日程。
24年前的夏天,在福建援助资金支持下,作为西海固扶贫移民点的闽宁村在银川市永宁县一片戈壁滩上破土动工,现已发展为六万多人的闽宁镇,开创了对口协作、实现共同发展的成功范例。
“在颁奖时,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我们一以贯之。”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委常委、闽宁镇党委书记张文介绍,回去以后准备在闽宁镇召开三级干部大会,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传达给大家,把荣誉跟全体移民群众分享。
脱贫攻坚,必须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上世纪80年代,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脱贫攻坚战以来,下党乡党委坚持党建引领,推出了党建扶贫、旅游扶贫、品牌扶贫、金融扶贫的“下党模式”。
“脱贫攻坚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引擎,就是党建引擎。”下党乡党委书记项忠红告诉记者,这几年,下党乡坚持以“五个党建为民平台”为抓手,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从习近平总书记口中听到女儿的名字时,坐在现场的黄文秀父亲红了眼眶。
2019年6月的一个雨夜,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派驻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的黄文秀,告别尚在病中的父亲,毅然奔向受灾群众,在途中遭遇突发山洪不幸遇难,30岁的芳华定格在扶贫路上。
驻村1年又82天,带动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促使这个年轻姑娘放弃大城市高薪工作主动请缨到偏远乡村参与战斗的,是使命在肩的责任感,“百色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作为一名党员,我有什么理由不回来?”
在距广西2000公里外的甘肃舟曲,一朵永不凋零的格桑花,绽放在岷山山脉的崇山峻岭间。为了兑现“将全部时间都交给脱贫攻坚”的誓言,舟曲县扶贫办原副主任张小娟将足迹印遍全县87个贫困村,成了贫困群众心中的“乖女儿”,同事眼中舟曲扶贫的“移动数据库”和“活词典”。
“日复一日地上山下乡、进村入户,我们必须掌握最真实的贫困状况;废寝忘食地分析贫困人口结构、分析脱贫退出的难点短板,我们必须确保扶贫工作靶向精准。”家家户户屋内张贴着的“精准扶贫政策图解”,见证着张小娟扎根基层带领群众摆脱贫困的初心。
从2010年年初调任贵州省晴隆县县长,到2016年在县委书记任上突发心脏病离世,6年时间里,姜仕坤行程60万公里,磨穿了鞋底,跑白了头发,换来了晴隆全县贫困发生率从52.2%降至25.1%的成绩单。
“一个贫困县的书记,首先要知人民的疾苦!”游人如织的二十四道拐观景台,漫山遍野的晴隆羊……这是姜仕坤燃烧生命为晴隆留下的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在脱贫攻坚斗争中,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脱贫攻坚英模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精神丰碑,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
千里之外的四川凉山,三河村许多村民坐在自家宽敞的客厅内,通过大屏电视收看大会直播。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2020年全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突破11000元。
“虽然三河村已于去年10月整体脱贫,但还没到松口气、歇歇脚的时候。”李凯告诉记者,回村后,他会和全村党员干部一起,带领大家充分利用好村里的文化和农业资源,把特色产业做起来,让村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做好乡村振兴的大篇章。
近期,讲述“闽宁模式”扶贫故事的电视剧《山海情》热播,让闽宁镇广受关注。在张文看来,热播剧给闽宁镇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要借着这个东风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起来,带动其他产业的盘活。
“产业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基础,我们现在已经具备了一个基础,未来要把相关资源要素整合起来,把闽宁镇的产业做出规模、做出品牌,让更多的老百姓在产业发展中获益。”张文说。
“这些年里,大家不仅收入增加了,日子过好了,精神面貌也越来越好了。”施金通告诉记者,“下一步,会以更强的干劲,把路子越走越宽,把日子越过越好,大力发展产业,持续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向乡村振兴再出发,不获全胜,绝不言胜。”(本报记者 段相宇 杨文佳 左翰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