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跑出加速度。全国设立的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使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得到充分显现。自贸试验区向全国或特定区域复制推广了制度创新成果,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更强动力。图为辽宁自贸区沈阳片区“浑南会客厅”内景。 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广大干部要自觉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不断提高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能力,奋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
善于把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十三五”期间,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到设立科创板、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到重塑军队领导指挥体制,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到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十四五”开启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广大干部要持之以恒抓好改革,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
善于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各种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在新征程上,广大干部必须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在切实解决问题中把新时代改革推向深入。要始终保持忧患意识,时刻对照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及时发现和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新问题,特别是聚焦主要问题,抓好重点领域的改革。要注意倾听群众心声,坚持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通过改革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善于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相伴而生。凡属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才能降低改革的风险和成本。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将越来越多触及深层利益关系,推进改革的难度在加大。在新征程上,广大干部必须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和保障改革,让改革更有方向、更有底气。研究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时,要同步考虑所涉及的立法问题,及时提出立法需求和建议。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成果,要及时上升为法律。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废止。
善于打出改革“组合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革任务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不单单是经济体制改革,而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中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新征程上,广大干部要把协同贯穿改革全过程,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尤其是要加强全局性谋划,厘清重大改革的逻辑关系,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和领域实现改革举措系统集成,实现衔接配套、形成整体,提高改革的整体效益。
善于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变革和创新社会制度的决定性力量。40多年来,我国改革的种子从基层实践中萌发。在新征程上,广大干部必须坚持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深化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继续坚持加强顶层设计与鼓励基层探索良性互动,鼓励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及时总结典型经验,推动全局性改革。对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先通过改革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好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确保改革稳步有序推进。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安全着陆,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在此前不久,“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顺利完成万米海试,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成功构建。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的竞相涌现,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见证,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缩影。进入新时代新阶段,广大干部提高促发展的能力,最重要的就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积极推动创新发展。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解决好发展动力问题。国内外发展实践证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根本之策。进入新时代新阶段,广大干部要牢牢牵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把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不断通过创新驱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着力推动协调发展。当前,我国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仍然存在,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进入新时代新阶段,广大干部必须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处理好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保持发展的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适应、有机配合,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提高发展的整体效能。
坚持推动绿色发展。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看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进入新时代新阶段,广大干部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绿色发展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和完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继续推动开放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尽管现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但从长远看,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进入新时代新阶段,广大干部要着眼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不断增强国内市场标准、技术、品牌、知识产权的全球影响力,促进全球范围内各种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从而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不断推动共享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团结全体人民共同推动发展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新阶段,广大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统筹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关系上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良好环境,以共享引领共建、以共建推动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提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
不久前,《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19)》正式发布,这是我国连续第12年向国内外发布法治建设年度报告。根据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重要领域立法成果突出。
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进一步推进,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至今,全国已破获涉黑涉恶刑事案件20.7万起,推动攻克2015年前陈年积案命案8.08万起,其中20年以上积案1274起,10年以上积案7905起。
大量积案命案成功告破,为平安中国建设清除了一大盲区死角,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同时要认识到,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社会矛盾多元多发,必须把专项打击与整体防控更好地结合起来,努力建设领域更广、人民群众更满意、实效性更强的平安中国。这也要求广大干部准确把握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和环境,围绕切实解决影响人民安居、社会安定的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提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
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必须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规范党政各部门社会治理职能,形成权责明晰、奖惩分明、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社会治理责任链条。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健全激励补偿机制等办法,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一起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要充分发挥法治对社会治理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要通过提高综合医院心理健康服务水平,组建专业心理疏导矫治队伍,开通心理援助热线和互联网平台,加强村居、社区、校园等心理咨询室、社会工作室建设等措施,不断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还要注意分类施策,根据特殊人群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帮扶救助、心理疏导、法律援助,严防发生个人极端事件。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基层是社会的单元细胞,是感知社会需求最敏感的触角,也是许多社会矛盾的源头。要进一步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要适应城乡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加强城市常态化管理,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促进人口有序流动。要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主动从源头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争取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毛胜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