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史上,革新、创新始终是奔腾向前的不竭动力。早在商汤时代,成汤就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铭词镌刻在自己的澡盘上,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目的是时刻提醒自己及时反省、不断革新。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世界每时每刻都处在变化之中。为适应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古人强调因时而变,顺势而为。《易》之革鼎二卦,充分体现了新陈代谢、革故鼎新的基本理念。春秋战国鼎革之际,诸子百家争鸣以应变。汉太史令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追求“通变求知”的史学境界。宋儒二程教诲后人“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正是坚持趋新求变的理念,准确把握事物变化规律,中国古代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在天文、算术、医学、农学等多个领域创造累累硕果,对世界文明进步影响深远、贡献巨大。正是坚持变中求新的理念,从思想到器物,从制度到文化,从艺术到科技,华夏儿女写就了辉煌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之一。
创新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日日新,又日新”正是从动态的角度强调永不停息自我革新。事物诞生之初,常常代表新生的、进步的力量。但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溺于现状则会成为继续创新的阻力。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许多变法变革图强运动,折射出不断更新自我、主动适应时代、积极推动发展的蓬勃朝气。诸如秦国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宋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改革,等等。仁人志士锐意进取,使古老中国不断自我完善、自我革新,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未曾中断。
中国共产党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将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升华到更高境界,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不断开辟新境界,民族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将创新置于新发展理念首要位置,频频向创新高地发起冲锋。“墨子”领跑量子科技,“北斗”完成全球组网,“天问”启航奔向火星,5G赋能百业千行……在诸多科技领域,我国已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估显示,中国创新指数列世界第14位,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冲击,创新驱动的价值更加凸显。一方面,从疫苗药物研发到“大数据”群防群控,从远程办公、在线课堂到无人售卖、无接触服务,科技创新带来的改变,既为我们增添了战胜疫情的底气,也深刻重塑着社会生产生活形态。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博弈更趋激烈,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危机中逆势而上、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从自身发展而言,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紧紧依靠创新驱动。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四次工业革命,创新能力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突出。蓬勃兴旺的创新创造、迭代成长的科学技术,源源不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为经济社会成长、国家繁荣昌盛开拓新天地。(汪春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