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濯政溢彩文化,我们专注于党建文化、廉政文化、警示教育基地设计施工建设!
咨询热线:133-7178-9867010-6994 5568
联系我们

北京濯政溢彩文化

手 机:133-7178-9867
电 话:010-6994 5568
邮 箱:zhuozhengyicai@qq.com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新华大街红旗大院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访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

发布时间:2020-08-10 浏览次数:371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问:按照党中央规划部署,我国在2020年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目前,我们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上已取得哪些成效?还有哪些短板需要补足?

  胡志坚:自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发展目标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实力显著增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9年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能力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19年的第14位,是唯一进入前20位的发展中国家。

  从创新投入看,2012-2019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从1.03万亿元增长到2.17万亿元,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R&D经费占GDP比重从1.91%提高到2.19%,已超过欧盟国家的总体水平。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日益壮大,R&D研究人员从2012年的140.4万人年增长到2018年的186.6万人年。从创新产出看,我们在高温超导、量子科学、生命科学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科学和技术前沿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一系列战略领域实现“跃升”;在移动通信、航空制造等产业领域取得一系列技术突破,成长起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

  目前的短板主要是我国研发投入结构还有待优化,需要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需要加快培养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形成多元化、多层次人才队伍,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效率、质量和影响力,推动重大科学发现和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

  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民生科技。近年来民生科技的发展有哪些亮点?

  胡志坚:民生科技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近年,我国对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公共安全以及城镇化建设等重要民生领域的投入占科技计划项目总投入的40%以上,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技成果。

  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组织实施了“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在珠三角地区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区,科技支撑蓝天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在医疗卫生领域,我国在干细胞、基因组测序、疫苗设计、结构生物学、肿瘤免疫治疗等国际生物前沿科技领域已经占据一席之地。

  此外,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科技部按照中央部署要求,会同国家卫健委等12个部门组成科研攻关组,设立药物研发等10个重点工作专班,聚焦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五个方向,部署83个应急攻关项目,组织动员全国优势力量开展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科技支撑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取得积极成效。

  问:近年来,我国加快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在您看来,这对我国创新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胡志坚: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在我国实现创新驱动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作用。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能够在市场机制下,根据用户需求引领技术研发方向;大学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功能,是我国科教结合的实践载体;研究机构容纳了我国专业化研究人才队伍和科研设施,是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生力军。

  加快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就是要汇聚来自重点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优质科技资源、优势科技力量、优秀人才队伍,加强协同融合,充分发挥它们各自所长,通过科技创新支撑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建设,是提高科技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支撑力、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

  问:目前,我们国家在一些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上还存在受制于人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您有什么建议?

  胡志坚: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现代科技、工业发展起步较晚,在关键领域仍然存在一些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关键在于有效发挥人的积极性,创新资金支持方式等,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体制。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人的方面,既要释放科研人员本身的创新活力,充分发挥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创新主体作用,也要通过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等举措提高基础研究能力,并培养从事技术研发的高端人才;在财力等资源投入方面,既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同时也要发挥企业和市场的作用,协同发力推动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需要系统安排,创新体制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发展一批世界顶尖、国际一流的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切实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争取早日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本报记者 王雅婧)

010-6994 5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