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汉书·召信臣传》记载,召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召信臣甘做亲民之吏,躬身劝导农耕,出入于田间,风餐露宿,因此得到百姓由衷的爱戴。
何为亲民之吏?清代汪辉祖在《学治臆说》中有过这样一番论述:“亲民之道,全在体恤民隐,惜民之力,节民之财,遇民以诚,示民以信,不觉官之可畏,而觉官之可感,斯有官民一体之象也!”视民如伤,爱民如子,让百姓觉得可信可交,不感到畏惧,方能凝聚民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亲民之吏往往以百姓为先,不逞“官威”,不装“官样”,不摆“官架”。郑板桥曾在范县、潍县做过12年“县太爷”,从不摆官架子,与百姓平起平坐,夜间出行时从不鸣锣开道,只一小吏提个写有“板桥”的灯笼在前引路,悄然而行,做到了与百姓感情相通、休戚与共。
亲民之吏,既要有亲民的态度,更要有亲民的善政之举。清代高廷瑶在《宦游纪略》中写道:“必有一副爱之之心,又必有一副爱之之力……故真爱百姓者,以实心行实政,废一不可也。”亲民不是肤浅的作秀,只有将亲民的举动落实到行动上,才能得到百姓的持久拥护,才能实现真正的“与民一体”。据《鄞县经游记》记载,王安石担任鄞县知县期间,多次到基层考察水利耕作情况,“凡东西十有四乡,乡之民毕已受事”,才打道回府。实地考察后,王安石随即上书两浙转运使,陈述水利之要,制定治水规划,带领民众疏浚川渠,解决困扰多年的旱灾之苦。不久,王安石又实施兴办学校、平抑物价等诸多利民措施,鄞县百姓无不感怀王安石的善政之举。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人民公仆的本色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周恩来同志关心群众胜过关心自己,他经常深入到群众之中去访贫问苦、排忧解难,在开滦煤矿的矿井下,在邢台地震刚刚倒塌的废墟上,在海军的军舰上,在农民的田地间,在工厂的车间里,频频出现他的身影。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时刻将群众放在心上,遇到恶劣天气,他仍坚持到群众中走访,他说:“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太行愚公”李保国主动离开舒适的城市生活,扎根太行山30年,每年进山“务农”超过200天,带领10万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坚持一心为民、亲民爱民、与民一体,密切了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广大党员干部须从心做起,经常对照初心使命,对照先进典型,对照人民期待,检视自己的思想动态和言行举止,涵养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当干部不是比职务、比待遇、比吃穿、比名气,而是在群众需要的时候看得见、豁得出、站得稳、打得赢、干得好,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书写无愧于人民的时代答卷。(辛董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