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这是4年前,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著名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于敏的颁奖词。前不久,于敏院士去世,引发多个行业各个代际的集体悼念。人们追思于敏院士,是对他惊人事业和沉默人生的致敬,更是对“愿将一生献宏谋”精神的礼赞。
很多人,一辈子虽然只做一件事,却以成就卓著而辉映共和国的星空,以执著坚守而成为人们效仿的楷模。他们中间,有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比如钱七虎院士,60余载从事防护工程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共和国精心铸造“和平之盾”;刘永坦院士,40年致力于我国海防科技事业,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部对海深测的新体制雷达,实现了我国在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他们中间,也有在平凡岗位执著坚守的普通劳动者,比如荣获“改革先锋”称号的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于漪,从教67年专注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在三尺讲台上焕发出人生的光彩;产业工人优秀代表高凤林,39年一直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多次攻克该领域世界级难关,为我国航天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有人说,漫漫人生路,做一件事未免单调乏味。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们面临越来越多的职业选择、越来越多的未来可能性,难免滋生出浮躁的心态。正因如此,对一件事的初心不改、执著坚守也显得更为可贵。
有这样一个寓言:一个过路人来到一处建筑工地,问建筑者:“你们在干什么?”一个人没好气地答道:“从早到晚,都在搬这些讨厌的石头。”另一个人骄傲地说:“我们在建造圣殿!”同样的劳动,由于态度不同,带来的感受也截然不同。热爱自己工作的,往往能将平凡的劳动与远大的理想联系起来,在不起眼的工作中,看到其价值既为社会和他人带来利益,又可以实现人生抱负,因而总是沉浸于新的感受、新的追求之中,享受奋斗带来的快乐,进而更加激发工作的热情和动力。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说的,如果你是一名清洁工,也要以米开朗基罗绘画、贝多芬谱曲、莎士比亚写诗那样的心情对待自己的工作,这样,你就会从中发现巨大的乐趣。
在崂山北九水的山涧里有一块大石,石上镌刻着“抱一”二字,引发人们深深的思索。“抱一”,出自《道德经》,它与马克思的“目标始终如一”如出一辙。就是说,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保持一颗沉潜笃定的初心,矢志不移、心无旁骛。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著,“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久久为功、成就作为。“时代楷模”王继才在条件艰苦的开山岛为国守岛32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当代愚公”李保国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区,用科技为荒山带来苍翠,用产业为乡村拔掉“穷根”。他们的人生经历证明,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勇往直前。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8000多个日夜,这是“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的发起者和奠基者南仁东的坚守。有人问:“因什么而坚定?”在南仁东看来,是为了一项热爱的事业,为了一个了解宇宙的梦想,为了一座让中国傲然于世界的国之重器,为了一份回报家国的赤诚……南仁东和许多的奋斗者、奉献者一样,他们在爱家庭、爱亲人方面与普通人无异,但在国与家、得与失、进与退的抉择面前,他们又甘愿舍弃小家、舍弃小我,选择了报国为先、事业为重。正是这样的大情怀、大格局,使他们能够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担当常人难以承担的重压,让生命之火放射出耀眼的光彩。
这是一个讲忠诚、讲担当的新时代,也是一个呼唤英雄、呼唤实干的新时代。唯有咬住目标、“作之不止”,在岗位上来一场“长跑”,将自己的全部热忱投入事业,以奋斗者的姿态不断前行,方能成就自我、完善自我,抵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遇见更美好的人生风景。(乐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