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改造自然面貌的“战天斗地”,改造精神世界的难度可能更大、周期可能更长,既要拿出画家调制墨色之精细,也要具备反复翻整耕地之耐心,还要从炼铜工艺中借鉴经验,善于针对不同情形作出及时调整。
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载,“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彩。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其中,“运墨而五色具”一句颇为有名,这便是后世常讲的“墨分五色”中国画技法,以水调节墨色多层次的浓淡干湿,生出五种乃至更多种墨色,从而表达世间万千气象。
一滴普通墨汁只有一种颜色,之所以会出现颜色上差异,皆来自于画家的妙手调制。可见,即便是面对已经十分熟悉的事物,如果能够施以外力改造的话,则往往能化单调为多样、化平淡为精彩,生出另一片崭新天地来。
这方面,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经验——
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中有句话:“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这里所讲的耕作大原则,就是人们要根据土壤的软硬、肥力、休耕情况以及干湿状态等,不断对其调整以满足种植要求。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凡铜供世用,出山与出炉止有赤铜。以炉甘石或倭铅参和,转色为黄铜。以砒霜等药制炼为白铜。矾、硝等药制炼为青铜。广锡参和为响铜,倭铅和泻为铸铜。初质则一味红铜而已。”供世上所使用的铜,不管采自山上或是出自冶炉,都只有红铜这一种,只因人们将其与不同的物质相结合,才会呈现出不同状态。
从艺术绘画到农业耕作、再到工业冶炼等不同领域,中华民族自古就拥有改造外界、外物的信心和智慧。一代代共产党人不断继承和发扬改造精神,“敢教日月换新天”。1950年,南下干部谷文昌来到东山县。面对这个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他带领东山人民防风抗沙、挖塘凿井,苦干14年终将荒岛变宝地。1960年,被逼上绝路的林州人拿出战天斗地的勇气,10万人一钎钎一炮炮苦干10年,在巍巍太行绝壁上创下红旗渠这条“救命渠”,引来生命之水,也创造了“红旗渠精神”。
相比起对物质世界、自然环境的改造,更困难的是改造文化、道德等“软环境”。今天,社会发展面对的许多“艰难险阻”不是自然环境,而是人的精神信仰以及社会风气。比如,有的党员干部缺乏干事创业的拼劲闯劲,平时工作不上心,遇到困难绕着走;有的漠视群众疾苦,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无动于衷、消极应对、推诿扯皮;有的单位和服务窗口态度差、办事效率低,等等。这些问题像“钝刀子割肉”,如不及时“改造”,就会磨损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相对于改造自然面貌的“战天斗地”,改造精神世界的难度可能更大、周期可能更长,既要拿出画家调制墨色之精细,也要具备反复翻整耕地之耐心,还要从炼铜工艺中借鉴经验,善于针对不同情形作出及时调整。(尉承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