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家停车难,怎么办?胡同下水道总是堵,谁来管?私搭乱建、无照经营、噪音扰民,能不能解决?
采访“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期间,正值北京的严冬,记者却时时处处感受到来自基层一线的暖意:街乡、社区脚步为亲,每一声“哨”,为群众身边事而吹;职能部门眼睛向下,每一次“报到”,为基层烦心事而来。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赢得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拥护。推行“吹哨报到”工作机制,正是坚持党建引领,着力形成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导向,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
街道乡镇是基层治理的主阵地。推行“吹哨报到”,其实质是建立服务群众的响应机制,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哨”响人到,确保基层的事、群众身边的事有人办、马上办、能办好,打通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而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做到“有呼必应”,是党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
从宣武门外青石板铺就的达智桥胡同,到永定河畔历史悠久的模式口老街;从地处首都核心区的西长安街街道,到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薄弱的回龙观天通苑地区……采访期间,不少群众反映,通过“吹哨报到”,党员干部走街串巷、进门入户的脚步声多了,街坊四邻笑颜多了、牢骚话少了,家门口的事解决顺畅了。
采访对象中,记者印象最深的是87岁的邱叔璜老人。在达智桥胡同生活多年的他,说起胡同里的变化,嗓门洪亮、乡音无改:“过去狗到处拉屎,人到处扔纸,是名副其实的脏乱差。现在,从地下供排水到地面整治,再到房屋建设,真是旧貌换新颜。最关键的是,以前有事不知道找谁,现在只要跟街巷长一说,就行了。”
群众的事一说就行,基层的“哨”一吹就灵。“哨”响人到的背后,正是俯下身子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浓浓暖意。(本报记者 瞿芃)